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93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57篇
管理学   933篇
劳动科学   42篇
民族学   651篇
人才学   142篇
人口学   130篇
丛书文集   2831篇
理论方法论   652篇
综合类   5153篇
社会学   1070篇
统计学   134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68篇
  2023年   377篇
  2022年   280篇
  2021年   352篇
  2020年   314篇
  2019年   261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81篇
  2016年   250篇
  2015年   416篇
  2014年   941篇
  2013年   850篇
  2012年   714篇
  2011年   778篇
  2010年   721篇
  2009年   738篇
  2008年   974篇
  2007年   599篇
  2006年   553篇
  2005年   471篇
  2004年   362篇
  2003年   350篇
  2002年   287篇
  2001年   224篇
  2000年   197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陆芸 《学术探索》2007,(2):94-99
中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扬州、杭州以及海南岛曾发现了大量的穆斯林墓葬石刻,它们的出土说明了宋、元时期外国穆斯林留居中国的事实,也说明当时上述沿海港口城市的繁华和吸引力。通过对各地穆斯林墓葬石刻研究,可以展示当时穆斯林的生活、信仰等情况。一些证据表明,当时中国可能存在着十叶派穆斯林。  相似文献   
152.
先秦传统礼典中的斋戒是在祭祀以前十天的时间,通过散斋与致斋两个阶段,采取禁酒禁荤等形式达到身体的净化与精神的集中,为的是与神灵相沟通.庄子的“心斋”则全然摆脱了时间、地点、形式的束缚,强调用“气”的作用与对“心”的调整,达到与气化宇宙的统一.这与儒家对传统祭祀的新诠有异有同,但都共同体现了“轴心突破”的中国特征,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3.
2004年8月14日,首届全国“中华老子智慧与21世纪新文明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北京“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组织,有全国各地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就“老子思想在21世纪新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的主题进行了发言和讨论。本文为部分专家观点摘录。  相似文献   
154.
不少学者对利维斯的批判大多立足于片面理解其“少数人文化”论,给利维斯扣上“文化精英主义”的帽子。然而,对利维斯“少数人文化”的理解必须结合利维斯对“大众文明”的界定和批判,更不能忽视利维斯对“心智成熟的民众”的关注和想象。利维斯批判的“大众文明”是工业技术发展带来的批量生产的文化后果,他所批判的“大众文化”并非指人民群众创造的民间文化,而是指商业利益驱动的现代传媒对大众的操纵、欺骗和误导。他清醒地意识到,解决“大众文明”时代的“文化困境”,光靠“少数人”的突围是不够的,而得到“心智成熟的民众”的回应和支持,文化传承才有希望;因此,大学教育的各门学科都应该以培养“心智成熟的民众”为使命,文学研究尤应如此。“少数人”与“心智成熟的民众”之间的创造性合作就是利维斯对“共同体”的想象。  相似文献   
155.
进入21世纪,人类进入立体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海洋发展是一个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自中共十八大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海洋强国便成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继承和弘扬中华海洋文明传统,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中国文明的现代化转型,是海洋强国的内在诉求。没有古代中国在海洋上的崛起,近代中国在海洋上的衰落,就谈不上当代中国在海洋上的复兴。也就是说,中国海洋文明史是现代化倒逼出来的历史问题,客观与准确界定海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地位,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中国海洋文明史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6.
生态文明的生态科学基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目前 ,生态学已从生物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发展成为一个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群。它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建设生态文明 ,就是按生态规律办事 ;建立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和谐关系 ,实现社会生态系统的最优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7.
西安周边农村环境问题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在区域环境问题的善治上,引入体现生态文明的生态文化,是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揭示该区域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指出问题产生的症结在于代表生态文明的环境文化的缺失.为此,应在厘清生态文明内涵、结构等的基础上,对农村环境文化的构建从突出地域性、突出重点、矫正观念等方面入手加以重构.  相似文献   
158.
绿色发展之道包括形而上的哲学理论之道、战略对策以及实施路径的实践之道。自然界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物质及能量不断交换、无限循环的生态系统,人的生命有机体也是一个物质及能量不断交换、循环的系统,自然和人的生命有机体的存在都要求其内部各要素状态良好、要素之间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系统整体的生态平衡。这是二者共同构成的生命共同体生存发展的自然之道。经济发展也是一个社会与自然交换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过程,它基于自然又最终回到自然,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之道。绿色发展就是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相协调。要实现绿色发展从理念到现实的转化,必须在严格生态执法、普及绿色意识、落实领导主体责任以及强化经济手段四个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59.
在中国古代城市史上,辽代城市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具有时代特色。辽代城市的兴起与辽国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关系,并随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不断交流、融合而得到较大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以五京道为基础的五大区域城市等级体系。本文首先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变迁的角度,探讨了影响辽代城市兴起的诸多因素,并以此来考察农、牧文明之间的交流、交融对城市的影响;其次分两大阶段对辽代城市的兴起过程进行了分析,尤其是重点研究了辽代城市的数量,并提出辽国兴起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城市兴起发展的过程,国家在城市兴起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国家力量的作用下可以看到农、牧文明融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