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73篇
  免费   769篇
  国内免费   267篇
管理学   3877篇
劳动科学   316篇
民族学   684篇
人才学   897篇
人口学   264篇
丛书文集   11041篇
理论方法论   2279篇
综合类   21605篇
社会学   3570篇
统计学   676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284篇
  2023年   646篇
  2022年   693篇
  2021年   834篇
  2020年   845篇
  2019年   642篇
  2018年   343篇
  2017年   589篇
  2016年   637篇
  2015年   1169篇
  2014年   2494篇
  2013年   2121篇
  2012年   2307篇
  2011年   3208篇
  2010年   3195篇
  2009年   3297篇
  2008年   4241篇
  2007年   3235篇
  2006年   2825篇
  2005年   2499篇
  2004年   2028篇
  2003年   1692篇
  2002年   1512篇
  2001年   1354篇
  2000年   843篇
  1999年   517篇
  1998年   264篇
  1997年   235篇
  1996年   201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我们党历来坚持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部署。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讲规矩严用权,要从思想认识到具体言行上,理清和把握好权纪关系、权力来源、权力界限和权力属性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92.
从西方思想的发展来看,存在的勇气问题曾经曾一度以隐性的形式遮蔽在伦理学、生物学、神学和其他科学之中。但是随着“上帝死了”的哲学思潮和虚无主义的到来,人的生存受到无意义的威胁,使“存在的勇气”这一问题开始在哲学的视域以显形的方式彰显。  相似文献   
993.
世人一般认为孙中山是一个怀抱崇高革命理想主义的激进革命家,也因此有“孙大炮”之称,喻其谋事、行事之不切实际。通过研究孙中山革命程序论中所提出的训政设想,笔者认为孙中山其实不乏理性与冷静,其所提训政设想,希望中国在建立民主体制之前,有一个准备与过渡阶段,以党权扶植民权,训练人民的素质,目标是建立宪政民主政体,有涤荡专制旧污与防止民主异化为民粹主义之双重使命。但其所提训政设想还是遗留内外双重缺陷,且相互关联,形成恶性互动,使其训政设想目标与手段悄然背离,不但制约其所提训政设想双重使命的实现,同时也遗有长远后患。  相似文献   
994.
建国以来教育与人的发展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人的研究,人的发展内涵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研究,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各类教育研究四个方面.通过分析影响这四个方面研究进路的因素,挖掘形成建国以来教育与人的发展研究进路的根源,可以发现新中国教育理论研究转向的深层成因和规律,从而有助于研究者把准研究转向的时机,明确实施精细研究的必要条件,为其向着可持续发展方向,不断深化教育理论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95.
徐井 《国际公关》2010,(3):96-96
沟通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艺术。在《史上最强的沟通术》中,作者在前言中向读者阐述了这样一个观念:"成败说出来,机遇听出来"。这十个字概括地阐明了沟通对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以及沟通的两个方面:说与听。  相似文献   
996.
长期以来,人们曾普遍认为反问句和询问句在句法结构上没有什么区别。近些年来,陆续有几位学者探讨了反问句和询问句在句法结构上的异同。我们归纳出17大类反问句特有的句法结构,这些反问句特有的句法结构尤其是唯反问结构的存在提示人们,就共时平面的现代汉语而言,仅仅把反问句看作是语用问题的看法是有一定片面性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反问句也是句法问题。  相似文献   
997.
文化总是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和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在对文化自觉的内涵进行解释的基础上,从先秦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天道观的变化以及礼乐文化的崩坏而导致的文化危机的角度,阐述了先秦文化自觉产生的历史动因。混乱的社会现实促使人们对自己所处的宇宙本质产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先秦社会知识阶层中出现了“哲学的突破”,由此中国古代的社会思想也开始了“去神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8.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的各种各样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因。人的需求形成人的活动的目的,人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断地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社会的现代化不论从其活动来说,还是从其渊源来说,都是发端于人,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是双向互动的过程。由于矛盾关系的复杂性,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充满了矛盾和不平衡性。现代化不是最终的目的,发展的目的和现代化的目的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999.
人的文学的凸现使五四时期现代长篇小说家们开始在广阔的艺术视野中探寻世界,表现人生,作品所表现的面对命运与既有秩序的抗争态度,与"五四"文学"人的自觉"的光芒相映成辉.有个性的复杂人物的描写,双重人性的透示特别是对人的自身弱点所酿成的悲剧的批判,人的多重意识世界的揭示等具有现代意义的尝试,为人的立体化工程的全面实施创造了条件.正是五四时期现代长篇小说力点的这一位移,宣告了新文学长篇小说现代转型的胜利奠基.  相似文献   
1000.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特征的界定。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当前,我们党提出了和谐社会理论,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看作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蕴涵了极其丰富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