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5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91篇
社会学   24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界首彩陶古朴率真,以刻为主、刻绘结合的独特装饰手法在中国民间彩陶艺术中独树一帜,是我国民间刻画陶艺术的典型代表。界首彩陶艺术风格的产生是与黄淮流域几千年的农耕文化积淀分不开的.其追求喜庆、吉祥、重德、敦厚、简约的审美意蕴,蕴含着深厚的农耕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72.
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在阐述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置条件基础上,可总结出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动态特征:由“大国小农”向“农业强国”转型的现代化,巨大的城乡差距向城乡共同富裕转型的现代化,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向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农耕文化转型的现代化,粗放式农业生产向绿色农业生产转型的现代化,由满足本国粮食需求向为世界粮食安全做贡献转型的现代化。为此,要走好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应积极引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成果推动农业发展,构建以提升农民收入为重点的城乡共同富裕体制机制,促进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构建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农业新发展格局,以及坚持粮食自给并积极参与国际粮农治理。  相似文献   
273.
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世界处在高度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我们相聚在世界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的中国,汇集人类的智慧讨论疫情与世界乡村复兴大事。这场人类与病毒的斗争,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21世纪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以生命为代价的疫情,需要人类的反思与觉醒。其中最需要我们反思与觉醒问题之一,就是要重新发现与评估古老乡村文明的价值。  相似文献   
274.
河套文化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集聚的光辉典范,其典范性表现在诸多方面:生成环境的地理多样性,构建元素的主体性,地缘影响的广阔性,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历史演进的多变性,移民杂居的复合性,民族传承的凝聚性,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文化内涵的精炼性是其根源;不仅如此,河套文化的新时代风采,同样表现着它的典范性,丰富的历史遗存,独特的草原旅游资源,大量的人工河,产业道路的创新,形成了突出的发展优势。弘扬河套文化,一定要强化保护黄河,保护阴山,珍惜草原,珍惜各民族的团结和谐的意识,这就是我们研究河套文化所得到的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275.
276.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冲突融合及其历史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公元前 2 0 0 0纪初到公元后 1 5世纪这漫长的 3 0 0 0多年时间里 ,游徙于欧亚大陆北部的游牧民族对南部定居的农耕世界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入侵活动。农、牧世界之间的这三次大规模的冲突和融合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导致了文明形态的变更 ,构成了历史自身发展运动的重要动力 ,而且导致了文明域界的扩展 ,使得越来越多的“化外之地”被裹挟到文明的历程中 ,从而为人类历史从区域史、国别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奠定了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277.
中国古代存在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文化类型。游牧文化是与农耕文化相对存在的文化系统。形成两大文化类型的主要原因不仅是生态环境 ,还有中国古代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和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特有的中原为“中心”思想。从历史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关系的角度而言 ,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278.
中国东北的森林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多元文化类型之一。与中原的农耕文化、西北的草原文化相对举,东北的森林文化因东北地区森林莽莽、树海无际的地理区位与地理环境,在地域、语言、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具的地域文化特征。而在这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演进中,从殷商到清末,森林文化又经历了三个千年之变局,即:一是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二是与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三是登上了主导中原政权的历史舞台,与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等的碰撞与融合。三个千年变局的实质是由变而合,由合而大,最终统合为大中华文化,“生生不息,骙骙健行”。  相似文献   
279.
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我国先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优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当前乡村传统农耕生产方式趋于消亡、生活习俗逐渐弱化,其传承发展面临着严重困难.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贯彻实施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优秀品质,赋予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守护好传统农耕文化传承"载体",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协调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重新塑构,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280.
论中俄文化之亲和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俄文化亲和的主要因素有封建专制主义传统和集体主义及实用主义观念的同一 ;民本思想与民粹主义主旨的一致 ;民族心理都具有强烈的内省与忧患意识。中俄文化亲和力的深度和强度决定了中国社会选择外来文化的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