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06篇
  免费   231篇
  国内免费   83篇
管理学   1507篇
劳动科学   66篇
民族学   1010篇
人才学   606篇
人口学   19篇
丛书文集   3330篇
理论方法论   753篇
综合类   9922篇
社会学   2051篇
统计学   56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241篇
  2022年   237篇
  2021年   412篇
  2020年   311篇
  2019年   268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258篇
  2016年   444篇
  2015年   644篇
  2014年   1399篇
  2013年   1155篇
  2012年   1338篇
  2011年   1399篇
  2010年   1307篇
  2009年   1354篇
  2008年   1439篇
  2007年   1034篇
  2006年   923篇
  2005年   891篇
  2004年   841篇
  2003年   673篇
  2002年   670篇
  2001年   566篇
  2000年   493篇
  1999年   245篇
  1998年   179篇
  1997年   125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每一部作品里都有一个由艺术家创造的“独特的世界”——艺术时空。《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时空有着独特的处理方法,表现在时间的主观游戏和意象空间的建构上。作品真实、客观地突出了“人性”最纯朴、最美好的一面: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家园的憧憬。  相似文献   
992.
《高僧传》对当时及其后的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但历来的文学研究,都没有将其直接纳入研究的视野《高僧传》不仅好多真实的情节富于文学色彩,而且颇多真实的虚构,尽管“非有意为小说”却颇有小说丰神。后人研究魏晋南北朝小说,往往分为志人和志怪两大类别。一般而言,两者之间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也是符合当时小说实际的,但一篇之中,将两者和谐地融为一体的,是比较少的。《高僧传》融两者于一体,在志人的过程中将志怪不自觉地融合其中,在小说史上,具有从实录走向虚构的过渡阶段的特殊意义。因此,《高僧传》不仅是后世高僧传记的楷模,而且也为唐传奇的创作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993.
论黄庭坚的题画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三个层次:一、黄庭坚在题画诗中发抒他论画的见解与审美趣尚,认为画家须具备人品学识,其次要讲究画的形似、技法以及笔力,方能得心应手,在形似的基础上融入情感,力求做到神似,画中有“意”有“真趣”。画之最高境界是遗形得神,出神入化,好的画应是无声之诗。二、题画诗三种写法范式。(1)就画论画,对画中之景作出恰当的描述、概括与补充,同时亦可借景抒情,略有阐发。(2)借画师之画,言我之心志,将画意加以引申与发挥。使绘画借诗的境界意趣而得到升华。(3)在题画诗中点明诗中之景乃写画景而非真实之景。三、黄山谷题画诗的艺术特色。(1)尽可能运用比喻与夸张手法去表现景物之物态。(2)炼句琢字,力求生新出奇。(3)章法布局,曲折而驰骤。(4)于诙谐风趣中寓深意。(5)议论带情韵而发。这三个层次互为映发,构成其题画诗瑰丽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994.
李渔的《闲情偶寄》不仅是对前人戏曲理论的总结,更是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戏曲认识的全新角度,即叙事学角度.对于戏曲结构的重视实际上是以叙事为中心的戏曲文学观.李渔认为,叙事艺术的中心问题是整个故事如何围绕一个关键行动展开.李渔的观点在今天的叙事艺术研究中仍然是一个具有重要特色的甚至可以说是很新颖的思想.  相似文献   
995.
初期白话新诗运动的兴起与新诗的倡导者、尝试者们的求真精神密切相关。"求真"精神就是在创作中融入诗人自身真实的人生体验,在诗歌中注入时代精神。求真精神是初期白话新诗运动的重要动力和艺术追求之一。理解了这一点,能较客观地分析白话新诗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独特性;把握白话新诗与中国古典诗词的联系以及正确地看待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6.
两汉时期,中外商人在促进异域间商业贸易发展与繁荣的同时,在文化艺术的交流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借助于交通,在频繁的周边贸易和域外贸易活动中,充当“文化使者”,使中原地区的文化艺术与域外文化艺术实现了双向交流,互利互惠,并彼此吸收,逐步融合,共同促进了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997.
蔡襄是一位集诗、书、文于一身的典型的中国古代儒臣。他为人正直、忠诚,把儒家思想作为其言行举止的准则。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其提出的“唯取神气为佳”的“神气说”和他忠诚、仁义的处世态度。他的为人和书学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使他成为书法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关纽人物。  相似文献   
998.
结构是文章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章的结构美,又是文章形式美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直接关系到文章思想内容的表达和各个形式要素的排列组合。它的审美价值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章总体价值的大小。认识作品结构的美学特征,按照美的规律去组织结构,是提高文章审美价值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9.
克孜尔石窟中的佛传图、本生图、交脚像、焰肩像、禅定像、化佛像,包含着典型的犍陀罗艺术元素,其画面组织、人物动态及表现手法都全部或部分地来源于犍陀罗艺术,然而又有着某些细微的变化。通过对克孜尔石窟壁画和犍陀罗浮雕图像的比对,找出犍陀罗艺术元素在克孜尔石窟中的嬗变与重建,考察克孜尔石窟在艺术汇流中的抉择,明确犍陀罗艺术的地位,并探讨图像转变背后的历史文化成因。最后,对犍陀罗艺术元素传入龟兹的路线和方式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000.
河西文学是中国地域文学中一道美丽又独特的风景。近年来,河西走廊涌现出越来越多创作颇丰的作家,这给当代视野下的西部文学乃至整个文坛都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而刘虎无疑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基于此,笔者从河西作家刘虎的作品出发,从刘虎的文学创作背景,刘虎作品的主要内容,以及刘虎创作的艺术特色等方面来阐释刘虎作品中的乡土性与丰富性,试图挖掘出河西文学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