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宝岛台湾,从荷兰殖民者侵占,到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再到康熙统一海岛,日本侵占台湾……多少年来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生于斯,长于斯的台湾诸多原住民,在数百年间,经历了隔海相望,惊世屈辱……尤其是日本占据台湾期间,更是充满黑暗,暴力,血腥,世居台湾的原住民族不易被大众所知晓,《头目哈古》一书可以提供一点线索,引领读者接近台湾的卑南人,了解一些有关的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12.
石奕龙 《东南学术》2011,(4):120-124
"闽南文化"这一概念同时具备区域文化和民系文化双重含义,并有着太多的地域文化的限定,很容易引起其他的歧义与误读,因此它作为界定汉族中的一个民系闽南人的文化的归纳性概念、术语或凝结,的确容易产生诸多误读和研究的不便,故本文认为应以"闽南人文化"或"下南人文化"的概念来替代,这样才比较不会使概念本身产生不必要的歧义。  相似文献   
13.
宋朝时的南方人不大吃面.有一个重要原因:觉得面食有毒。早在五代时期.淮河以南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是达摩老祖来华传道,见到有人吃面,就上前把人家的饭碗打翻在地,喝道:“安得此杀人之物?”意思是面有剧毒.吃了会死人的.  相似文献   
14.
从群体的角度看,二陆诗歌中主要的赠答对象是东南士族。以二陆为代表的东南士族群体赠答诗表现了生活在北方社会中的东南士族群体的南人意识和士族意识,以及他们进退维谷的尴尬处境;他们既有建功立业、克振家声的激情,也有急流勇退、回归故土的渴望;这个群体之间具有亲如手足、相濡以沫的"阶级"情谊。和邺下文人集团的赠答诗的一样,二陆与东南士族赠答诗具有独特的诗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读罢冀南商会执行秘书长张华昌撰写的《发扬冀南革命精神,搭建商会服务平台》这篇文章,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16.
5·12汶川大地震把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关注力都吸引到四川灾区。而与汶川直线距离仅200多公里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人们,同样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及痛苦。  相似文献   
17.
西晋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对蜀、吴两地的控制,从根本上消除两地再次发生割据的危险,将原蜀、吴两国的宗室、大臣及土著名士悉数迁往中原。这些人入北后虽然受到一定优待,但身为亡国之士,他们在生活中、官场上备受北人的排抵。北迁南士为了在仕途上谋求发展,以乡曲之情为纽带,相互提携,表现出了很强的地域群体意识。但纵观西晋时期北迁南士的遭遇会发现,他们在政治上并无多大作为。  相似文献   
18.
王永平 《中州学刊》2022,(8):121-128
隋代南人多有从事术业者,成为一个特殊群体,颇为活跃。就其术艺类别而言,阴阳、卜筮、医巫、音律、相术、技巧等皆有代表人物,在隋文帝、隋炀帝的诸多军政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揣摩上意,奉承其旨,政治品格佞幸化,因而“待遇甚厚”,屡受封赏。在南北文化整合的历史背景下,诸人多有传输江左伎艺、融通南北之表现。这些术艺化南人多出自南朝士族,之所以“得不以道”,主要在于作为“亡国之余”,入隋南人普遍受到以关陇旧族为代表的北人的排抑,隋文帝、隋炀帝“雅信符应”,以致一些投机之南人以术艺附合,“干没荣利”。  相似文献   
19.
东倒西歪屋     
东倒西歪屋,是一座“人格化”的书屋,坐落在绍兴城区前观巷大乘弄。为明代怪才徐渭的生活读书处。 于古巷逡巡驻足,大乘弄显得格外古旧,窄窄长长的,而墙高却在丈数以上。在“弄堂”深处抬头望天,觉得天之狭长,地之仄逼,真不敢相信这里真能孕育出那种气势豪放的大写意。四尺之内,转身亦难,如何能破壁成一方天地?但在推开一扇江南人家寻常的木板门后,却从几竿翠竹的缝隙中透出了青藤书屋的黑瓦白墙。  相似文献   
20.
《求是学刊》2015,(3):181-188
民户大迁移是魏晋南北朝重要的历史特征,除了西北少数民族内徙和"永嘉丧乱"后北民南迁,实际上还存在南民北迁的情况。按北迁南人身份、地位上的差异可分为宗室成员、大族士人、下层民众,而促使其迁徙的动因则各有不同。北方统治者在不同的政治、军事态势之下,对各类北迁人员有不同的处置方法。这一时期的南人北迁,不仅增强了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更是南北之间由相互敌视、冲突转变为彼此认可和接纳的重要推动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中华一体"观念的出现有着重大的影响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