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66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345篇
社会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241.
古代汉语有其自身的语法体系,语序则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本文运用描写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三个方面对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的语序进行了较详细的描写:一是介词结构和谓语动词的先后顺序;二是作宾语的词语和谓语动词的先后顺序;三是介词及其所引进的词语的先后顺序。  相似文献   
242.
介词及介词短语是英语中非常重要又难以掌握的部分,介词通过空间象似性把本来的空间意义投射到抽象的概念意义域中,形成介词的多义性。本论文通过空间象似性对英语介词进行分类研究,以更好地理解介词及介词短语的多义性,并对相关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43.
综合语料库与认知分析框架对比研究中国大学生使用英语介词in的情况,研究发现:(1)与英语本族语学生相比,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作文中明显超用介词in,集中表现在超用in的核心意义、in最易拓展的隐喻意义(表示时间)和in的某些固定短语。(2)与本族语学生相比,中国学生明显少用介词in较难拓展的各项隐喻意义;其使用in的固定短语缺少多样性。(3)中国学生使用介词in总体错误率不高;在所犯错误中,错误率相对较高的为in较难拓展的隐喻项错误。但是,随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错误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44.
"望"之本义是"远望、眺望",为及物动词,可带宾语.元代以前,处所词语前面的"望"基本上是动词,与处所词语构成动宾结构.元代以后处所词语前的"望"部分逐渐虚化,"望+处所词"逐渐由动宾结构变为"介宾结构",成为后面动词的状语.这种变化产生的条件是一、处所词语的出现;二、连谓结构"望+处所词+动词"的出现;三、语义重心指向后面的动词."望"与"往"的介词功能在元代以后重叠,到了现代汉语中"往"取代了"望","望"的介词用法仅仅以语音形式保留在"往"的用法当中.  相似文献   
245.
从语序类型学角度看,我国规模最大的汉藏语系中各语族的语序并不相同,甚至各有特点。作为汉藏语族的重要一员,汉语并非典型的SVO语言,在其介词体系中,不仅有前置词,还有后置词以及框式介词。汉语介词词组在历史上经历了由动词后向动词前发展的历史性移位,与这一演变特征相平行的,是汉语后置词的语法化过程。正是这种语序变化,才给介词处于中介的位置带来了改变,由此才产生了填补该中介空缺的虚化的方位名词,以及框式介词等特殊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246.
《郭店楚墓竹简》中共有15个介词,引进工具时,只使用“以”;引进对象时,多使用“於”、“与”、“乎”和“诸”;引进原因时,多使用“以”、“为”和“由”。“以”的主要功能是引进工具,其次是引进原因;“於”的主要功能是引进处所,其次是引进对象;“为”的主要功能是引进原因;“由”的主要功能是引进处所和时间。一些介词在用法上呈现出专门化的特征,如“与”只引进对象,“于”只引进处所,“诸”只引进对象等。  相似文献   
247.
中古汉语词汇双音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中古汉语词汇双音化研究中,双音词认定标准多样并存在主观性,衡量指标受到词频和语料长度影响,而且对中古汉语的特点、特别是佛经文献的特殊性考量不足。针对上述状况,本文采取新的方法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研究表明自上古到中古时期,中土文献词汇双音化呈现一种渐进性的发展趋势,符合语言发展的自身规律,而中古时期佛经文献的双音化程度则明显高于同时期中土文献,表现了语言接触对汉语发展的一定影响。中古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全貌是由汉语发展的内部因素和语言接触的外部因素共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48.
法律语言介词历时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丽 《延边大学学报》2010,43(2):135-138
介词在法律语言中起着极为重要的衔接功能。在语言的历时发展中,法律语言中的介词既有语言领域的共同特征、受整个语言系统演变规律支配,同时又有专科领域中的独特风格,从而呈现出不同于普通领域中介词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249.
介词的主要作用是介引,介引实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短语置于谓语中心语的前后。文章主要讨论了吴城方言的两类介词。一是与普通话字面相同,但意义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介词:“跟、拿、过、随”。二是完全不同于普通话,是具有当地特色的介词:“等、得、望、捉、遮、走、儘”。  相似文献   
250.
卞之琳曾指出汉语诗歌有两种基本的节奏调子:吟调和诵调。汉语格律体新诗的节奏调子是对古代诗歌节奏调子的继承和发展。一般格律体新诗的节奏调子主要是诵调,民歌体新诗的节奏调子则主要是吟调。在节奏单位音顿的等时性反复中,诗行(句)末尾单音顿的拖长造成吟调,诗行(句)末尾双音顿不拖长则造成诵调。一般所谓“三音尾”造成的吟调,其实是由从三音尾中分离出的单音尾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