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0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91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汉语介词的研究中,现代汉语介词研究得比较充分,古代汉语介词的研究则相对不足,其中又以中古汉语介词的研究最为薄弱。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对中古汉语时间介词进行专题研究的论著,这方面的研究零散地分布在各类论著中:1、汉语史类专著。如王力的《汉语史稿》,潘允中的《汉语语法史概要》,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史存直《汉语语法史纲要》,太田辰夫的《汉语史通考》,向熹的《简明  相似文献   
22.
应县木塔秘藏中的《大乘杂宝藏经》变文,素材多来源于现实生活,文字生动形象,比喻也十分精当,为听众所喜闻乐见。与后来的说唱戏曲艺术关系密切,是研究辽代讲唱文学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23.
从宝卷的历史发展来看,许多宝卷非文学作品,故不能笼统将宝卷定义为"说(讲)唱文学"。作为"非遗"的宣卷和宝卷,应弄清近现代在民间信仰活动中传承的民间宝卷及其演唱形式和它们所依附的仪式化信仰活动。常州地区现代仍存在抄传宝卷为功德的观念,不存在民间宣卷艺人的"秘本"问题,宣卷形式仍为"木鱼宣卷"。宝卷文献的整理,应发掘和选择民间抄传善本影印出版。  相似文献   
24.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中的"不具来生业报恩"当作"不惧来生业报因"."业报恩"不可理解,"业报因"是佛教经论中的常见搭配,且变文中旁证甚多,故"恩"当作"因"."具"虽可与"业报因"搭配,但不合上下文意;上下文多说地狱之可惧,且"惧(畏)因(果)"是佛教经论中的常见搭配,故"具"当作"惧".  相似文献   
25.
本文运用排比归纳、文献与方言互证等方法,考释了敦煌变文中上座生杖氏万一萧率与等六条疑难词语。这些语词有的始见于唐代,有的还活在现代方言中。本文或抉发其古义,或辩正其旧说,或探明其语源,对有关俗文学作品的解读、古籍整理以及大型辞书的编撰和修订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6.
:佛教的俗讲是中国宝卷的渊源 ,它是佛教僧众向世俗民众讲经说法的活动 ,其内容为讲解经文 (讲经 )和说唱因缘 (说法 )两大部分。宋代 ,在佛教信徒的法会道场、结社念佛的活动中 ,孕育和产生了宝卷。宝卷继承了佛教俗讲的传统 ,而同南宋时期勾栏瓦子中出现的说唱技艺“谈经”等无关  相似文献   
27.
《李陵变文》为敦煌陷蕃时期民俗变文中的代表作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中可以看到敦煌民间文化与官方文化的对立与统一,尽管民间文化对李陵更多的是同情,官方文化则更多贬斥,但充斥其间的“忠”则是统一的;吐蕃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直接冲突在《李陵变文》中也有反映,李陵尽管身着胡服,却有着一颗尊汉之心,显然乃陷蕃敦煌民众现实心态的如实展现;《李陵变文》援儒入佛,乃唐代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一种表现。总之,从《李陵变文》可以看出多种文化在敦煌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28.
文章选取<敦煌变文>中与"手"的动作有关且表示"采拾"义的六个动词,并把该类动词及其在其他五部相关作品中的用法作比较,得出如下结论早期词义负担过重的或口语化程度低的词最终要被其他的同义词部分或完全替代.  相似文献   
29.
吕超 《南亚研究》2007,175(2):79-82
印度表演艺术与敦煌变文讲唱之间存在很深的渊源关系。二者在授受流变过程中,体现出异质文化融会时的过滤机制。佛教入华,亦带来了印度历史悠久的讲唱艺术,促成中土释门梵呗、转读、唱导、俗讲的发展繁荣。另一方面,梵剧途经西域传入中国,在当地文化影响下一路蜕变,最终在敦煌完全汉化,和变文讲唱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30.
帝释从印度走进中国,成为中国民众信奉的神祇,这是佛教在中国民间广泛传播的背景下实现的,它体现了中国文化接纳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格,敦煌变文中的帝释形象便集中显示了这种包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