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60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54篇
社会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刘坚  周瑜 《九江学院学报》2011,(3):114-116,121
师范高校古代汉语课中加强诗词格律教学,直接关系到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承发展、普及推广和开拓创新。在古代汉语课教授格律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格律诗词的写作教学内容,是增加学生的古代汉语语感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方法。诗词格律自动检测课件,能解决格律方面的问题、帮助人们杜绝出律的诗词;网络上的诗词论坛则能帮助人们解决诗法和构思方面的...  相似文献   
112.
敦煌变文的发现,历时百年,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对其进行校勘和考释的论著不断涌现。黄征、张涌泉先生的《敦煌变文校注》可以说是对其中词语进行考释的集大成者。笔者不揣浅陋,结合异文语境和方言调查的方法,运用多种文献材料,对《敦煌变文校注》中的"嚇"、"贴"、"超越"三个词语进行了重新考释。"赫"原作"赫",徐复先生校注时认为应该作"嚇",蒋礼鸿先生亦主此说:"‘嚇’与'■'、'謼'皆字异义同。'诳■'双声字,俗亦作'懗’,《龙龛手鉴》心部:'懗,呼嫁反,诳也,与■同。’"因此,可以说徐先生是从本字的角度认证"嚇"与"謼"、"■"同义,蒋先生是从俗字的角度发明"嚇"与"赫"、"■"同义。他们无疑都是正确的,但还缺乏文献例证的支撑,说服力不够。遗憾的是黄、张两位先生在作校注时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解释。我们调查历史文献和现代方言时发现"赫"当有"欺骗"的意思。"贴",黄、张校注:"原卷实作'贴'字,'贴'为黏附之义,切合于文意。"司马相如《长门赋》:"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檐檐。"李善注曰:"《楚辞》曰'裳檐檐以含风。'王逸曰:'檐檐,摇貌。""襜檐道服,贴天上之云霞"的意思是"道服的飘动黏附天上的云霞",我们认为动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不符合文意,"贴",乃"形容、描述、临摹"之义,这有异文佐证。关于"超越"一词的释义,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超越"的异体书写形式有"超越"、"超越"、"曆刺"、"歷刘"。《广韵·锡韵》:"超,超趚,行皃。"又《广韵·麦韵》:"越,急走也。出《字林》。"《玉篇·走部》:"趚,子亦切。小行皃。""急走"强调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小行"是因速度快而产生的结果。段玉裁认为:"趚,侧行者,谨畏也。"于此可知,"超越"有"因谨畏而侧身急行"义。《集韵·昔韵》:"越,侧行也。或作趞。"又"超,超越,盗行。""盗行"可以和"谨畏急行"相互发明,典籍中亦不乏其例。  相似文献   
113.
如何走出古代汉语教学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高等院校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古代汉语教学一直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建立一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创建这一模式,教师应该在充实教学内容、讲究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14.
侯晓菊 《阴山学刊》2002,15(2):54-56
古代汉语的“……之于……”式不仅可以用在主语后 ,也可以用在宾语后。“于”字介词结构是修饰、限制谓语动词的状语成分 ;“之”字并没有实际的语法意义 ,也没有起改变句子结构的作用 ,它仅仅是使“于”字介词结构在语义上的作用加强 ,也使谓语动词所涉及的对象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115.
古代汉语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版本的教材。通过对这些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可以看出文选部分中的一个通病———“厚古薄今”,即只重视先秦两汉的文言文,对唐宋以后的白话文、小品文、章回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基本不选或重视程度不够。古代汉语课教学内容如果不能完全涵盖古代语言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就不能适应教学和运用的实际及社会文化多方面的需要,因此要调整。  相似文献   
116.
“食堂”,指机关、团体供应本单位成员吃饭的地方(《现代汉语词典》,1998年修订版)。它最早见于晋代,是旧时寺院或公堂中的公食之所。晋法显《佛国记》:“入食堂食会,威仪齐肃,次第而坐。”唐赵《因话录·征》:“每公堂食会,杂事不至,则无所检辖,惟相揖而已……又序行,至食堂门,揖侍御使。”唐柳宗元《新食堂记》“贞元十八年五月某日,新作食堂于县内之右,始会食也。”由此可见,在历史演进中,“食堂”的外延逐渐扩大,并且它从古代汉语直接承传到现代汉语中。而它的同素逆序词“堂食”却未能承传下来,随着岁月的流转而逐渐不被使用,最终成了…  相似文献   
117.
本文通过对人称代词"渠、他、伊"等历时发展演变的阐释,探讨第三人称代词最终确定为"他"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18.
古代汉语注释商榷》(下简称《商榷》)一书的出版,对古汉语、训诂学教学有着重大意义。然而该书中尚有一些不足之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的注释本来不误而误驳;王先生未注而《商榷》误注;王先生注释欠妥,《商榷》的注释也待商。另,《商榷》中排版或引书上有错误。  相似文献   
119.
对于《诗经》中“北风其凉”之类的“其”字.学术界的看法颇为分歧.立说繁多而论证单薄。笔者认为这类“其”字其实相当于“极”、“甚”的用法,是一个副词,从而否定了“其”是“词头”或“衬字”、“助词”等说法。  相似文献   
120.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在词义注释方面,白壁存微瑕,本文指出其误释15条,每条均作简要分析,并给以正确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