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22篇
民族学   110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86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275篇
社会学   33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盖双 《回族研究》2007,(4):140-142
中世纪埃及著名文学家努威里(al-Nuwayrī,1278—1333)编纂的鸿篇巨制《文苑观止》(N ihāyahal-'Arab FīFunūn al-'Adab),即便不是已校勘出版的最长的阿拉伯古籍,也是最长的之一。埃及学者从1923年开始,至1992年方才完成该书全部校勘和出版工作。全书凡31卷,约合中文1000万字。作者本名艾哈迈德·本·阿卜杜瓦哈布·本·穆罕默德,以表示其祖籍的附名努威里闻名于世。努威里出生和成长于埃及历史名城古斯,卒于开罗。古斯位于今埃及基纳省,公元13和14世纪曾为上埃及第一大城市、埃及第二大城市,以其6所著名学府成为当时埃及全国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72.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汉魏六朝别集类中,收有清末王闿运撰写的《哀江南赋注释》一卷,视为庾信《哀江南赋》的一个注本,这是收书的失误,该注释是王闿运为自己的作品《哀江南赋》所撰。  相似文献   
73.
用XML格式标注的电子文本具有清晰易读、传播方便、平台通用、检索迅速等优点。我们使用XML格式进行了一些古籍的信息标注工作,并研制了基于XML的软件Mark&Search,该软件能较好完成古籍信息的标注与检索。  相似文献   
74.
本文针对彝文古籍收藏、散存及受损情况,提出现阶段彝文古籍保护的措施和策略:制定整体规划,建立长效机制;广泛布点拉网,坚持常年搜集;运用现代科技,实施有效保护;统一建“库”,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75.
金陵沈澍农先生的《中医古籍用字研究》,2007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中医古籍文字学、训诂学方面的力作,不但建立了识读中医古籍难字的新的理论体系,从宏观上把握了辨识疑难字的内在规律,填补了目前中医古籍文字识读理论乃至汉语古文字研究的空白,而且义例丰富,直可以作中医难字或难解词语识读的工具书、教科书。漏夜捧读,拍案击节,不忍独享,略述体会。  相似文献   
76.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历史长河中 ,有不可缺少的少数民族的古代文化遗产 ,在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典籍中 ,同样蕴藏着与现代生活息息相通的东西 ,汉文古籍整理与民族文字古籍整理之比较 ;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整理民族古籍 ,这包括编制各种索引 ,校勘 ,今译 ,注释。整理民族文字古籍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相似文献   
77.
浅谈我校馆藏古籍的管理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大学图书馆现收藏有近 4万册线装古籍 ,文章就如何管理与利用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源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8.
荣斌 《天府新论》1996,(6):95-96
心血与才智的结晶──评《欧阳修资料汇编》荣斌作为我国文学古籍整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书局自五、六十年代起陆续出版的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一直受到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这是一项古典文学研究的基础性工程。每一种专题的资料汇编,都堪称该专题的...  相似文献   
79.
古籍引文和翻译引文两个方面都存在“引文忠实”的问题。古籍引文要注意简体字和异体字的正确使用:翻译引文要注意因时代变迁而引起的规范变化调整问题。  相似文献   
80.
在鲁迅于民国后经历的近8年"S会馆"的孤寂生活中,他几乎每天晚上都做着辑校古籍、抄古碑的工作.关于"抄碑的目的",周作人等曾做出过解释,认为是政治原因.笔者认为鲁迅的抄碑、辑校古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精神苦闷却是主要的心理动因.同时,鲁迅还有自己的追寻,正是这一时期的潜思默想,鲁迅最终从魏晋汲取养料,取得了与五四文学内在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