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7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77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98篇
人才学   15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435篇
理论方法论   77篇
综合类   895篇
社会学   89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明确大庆市在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城市功能定位,结合大庆市城市发展现状和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规划内容,探索大庆市在融入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城市功能定位以及实现路径,为大庆市未来城市发展提出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2.
本文简要概述了古丝绸之路与新丝路精神的内涵,发现其对于中阿交往具有增强经济往来、加深文化交流、降低发展风险以及巩固政治安全的重要性。通过海上丝路、天基丝路以及数字丝路等中阿实际交往案例,再次强调了古丝绸之路与新丝路精神对于中阿交往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3.
从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存看黄河流域人群向川西高原的迁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硕 《西藏研究》2004,(2):33-39
本文通过对目前川西高原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晚期遗存石器类型和文化面貌的分析 ,认为他们主要是从黄河流域南下的北方人群系统 ,正是他们将源自于华北地区的小石器和细石器传统带入了川西高原。他们主要活动于川西高原的一些河流阶地 ,最南抵达了今攀枝花金沙江流域 ,并在此同由华南地区沿长江向西迁徙并有着大中型石器和砾石传统的人群发生了一定程度的交流与联系。此局面开启了后来历史时期源自北方的藏缅语族群 (或称“氐羌”族群 )同源自南方的濮越族群两大族群之间发生交汇、联系和融合之先河。这表明藏彝走廊南部地区成为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文明之间一个交汇地带的历史 ,目前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 1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64.
历史上,随着苗疆走廊的开辟,大量汉族人群涌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并逐渐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促进了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交融。从西南民族舞蹈文化的相互交融来看,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受汉文化影响的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二是受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的汉族舞蹈文化,三是表达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共有历史或故事的舞蹈文化。西南地区民族舞蹈文化的交融性客观体现了西南地区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与文化特征。西南地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5.
乾嘉之后,湘西苗疆社会秩序再度瓦解。清政府改变统治思路,采用"以苗治苗"策略,设立苗弁制度,并招募苗兵作为武备力量。苗弁作为上级政府与苗民之间的桥梁纽带,有利于化解矛盾和冲突,为湘西苗疆的治理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对苗弁管理是维持湘西苗疆地区基层社会控制的关键所在。以史为鉴,这一制度对当前处理民族关系和维护民族地区基层社会稳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6.
新疆古称西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已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新疆吸收各国文化并兼容中原文化之优,成为欧亚大陆文化交融的摇篮。  相似文献   
67.
张原 《民族学刊》2014,5(4):1-7,84-88
中国西南的人类学研究有着深厚的区域研究传统。改革开放之后,西南研究陆续出现了"区域模式"、"族群模式"和"跨境模式"三种研究范式。其中"区域模式"更贴近于社会历史现实,具有强烈的学科问题意识。至二十一世纪,基于历史上民族的源流考察与走势判断,兴起了诸如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滇黔驿道、进藏公路等"通道"研究。这种基于"走廊"学说和"通道"研究而展开的"区域模式",将交互性和流动性作为研究之重点,来深入地阐释形塑西南中国社会人文特质的关系结构,将有利于中国人类学获得更符合中国历史文化经验的世界图式,也有助于具体研究者获得真正的文化自觉和认知主体性。人类学的中国西南研究只有基于"区域性"的大视野来展开,在一种关系格局中来寻找西南研究的问题意识,才能摆脱"民族性"的现代叙事,并对"民族认同"这样的问题有所超越,最终回归到当地的社会历史现实和人文形态特质来深化对中国西南的认识把握,从而在学理上展开一些更为深入的对话。  相似文献   
68.
晚清至民国时期是社会的转型时期,由于中央推行边疆政治一体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一时期各种权力交错并行,使得社会纠纷解决十分复杂,因此,这个主题提出很有学术价值。讨论目前对这一研究主题的研究现状和基本的理论问题有助于推进整个研究向前发展。从研究现状来看,大多数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而缺少在晚清至民国时期社会急剧变革的背景下讨论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一些基础理论相较为模糊,如纠纷、纠纷解决的概念、纠纷类型的划分依据等,有必要对此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9.
现代赣语词汇系统中沉积着大量古越语底层成分,这与其形成的人文历史密不可分.史料记载,大约商周时期,赣鄱地区属于百越族聚居地.其时,百越族中的干越族或曰扬越族统治着赣鄱地区,其活动中心在赣东北余干一带,与东部瓯越地域毗邻,关系十分密切.干越族在赣鄱地区活动时间长达千余年,这使赣鄱地区至今不仅保留着古越族的生活习俗,而且还遗存着古越族的语言文化烙迹.  相似文献   
70.
赵晶 《城市》2012,(4):53-56
城市改造在西方被称为"城市更新",合理的改造往往可以给城市带来重生,调整、改善城市旧城区的功能可以提升或再造城市的功能、活力和环境品质,使城市更具魅力.然而在城市改造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制约着城市改造.在客观方面,主要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制度、城市人口规模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在主观方面,则受对城市改造认识程度、城市改造方法以及城市管理是否得当等因素的影响.客观方面的因素难以改变,但主观因素的良好运用却可以发挥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