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9篇 |
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篇 |
民族学 | 270篇 |
人才学 | 7篇 |
丛书文集 | 106篇 |
理论方法论 | 8篇 |
综合类 | 210篇 |
社会学 | 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47篇 |
2011年 | 48篇 |
2010年 | 52篇 |
2009年 | 51篇 |
2008年 | 40篇 |
2007年 | 45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现代合同理论采用严格责任制,传统民法上区别违约责任与物的瑕疵担保责任已丧失依据,违反约定后当事人均需承担违约责任。遵循这一理论,分析吐蕃文契约中的瑕疵担保条款和违约责任条款,认为吐蕃文契约深受汉文契约影响,违约责任条款是买卖契约中不可或缺的条款,当事人重视瑕疵担保的约定,违约条款逻辑结构严密。吐蕃文契约中的瑕疵担保以权利瑕疵担保为主,鲜见物的瑕疵担保约定,但契约通过对标的物详细描述来确认标的物从而达到预防风险发生是其创新实践之处,违约后处罚方式多样、灵活,反映了契约约定自由精神。同时与汉文、西夏文契约文书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相似文献
13.
《李陵变文》为敦煌陷蕃时期民俗变文中的代表作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中可以看到敦煌民间文化与官方文化的对立与统一,尽管民间文化对李陵更多的是同情,官方文化则更多贬斥,但充斥其间的“忠”则是统一的;吐蕃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直接冲突在《李陵变文》中也有反映,李陵尽管身着胡服,却有着一颗尊汉之心,显然乃陷蕃敦煌民众现实心态的如实展现;《李陵变文》援儒入佛,乃唐代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一种表现。总之,从《李陵变文》可以看出多种文化在敦煌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14.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32-138
唐代,吐蕃境内盐业资源有限和制盐技术落后成为吐蕃政权东扩的原因之一,这可以从吐蕃、唐王朝和南诏国三者在"昆明池"不断发生争夺盐池的持久性军事博弈中得到证实。这一时期,吐蕃主要采用的是相对落后的"炭取法"制盐技术,而南诏国在其境内已多采用更为复杂有效的煎盐法制盐。通过对唐时期吐蕃和南诏国两个政权不同制盐技术的分析,不但可以了解到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族群掌握的制盐技术是不同的,而且围绕盐的争夺促进彼此之间的互动,以此形成的新的文化因子,一定程度上增进了不同族群之间的互动和交融,促进了藏彝民族走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16.
陆龟蒙,字鲁望。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生年不详;约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卒。是唐代著名的农学家、文学家,其家族本是吴地大族,来源于西汉陆烈,陆家家族中除了陆龟蒙之外,名人辈出,其后裔也人才济济,终迁出吴地而落户于上海。 相似文献
17.
18.
赞普像是中唐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壁画中的标志性人物像之一,其出现是壁画的绘制者根据实际情况将佛典内容进行变通的结果。赞普问疾听法图的粉本应源于吐蕃地区,由汉藏艺术家们共同创作而成,而赞普和侍从的服饰及容貌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则是受当时敦煌地区民众审美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新唐书.南蛮传》及《册府元龟.外臣部》记载吐蕃官吏中有苏论一职,学术界历来无解。今检得拉萨《唐蕃会盟碑》东面碑文有sovi blon pos一词,学者译为边将或边吏;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有so blon sde lnga一词,可译为边吏五部。依此,汉文文献所载的吐蕃苏论应为古藏文so blon的音译,为吐蕃守边官吏的专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