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72篇 |
免费 | 175篇 |
国内免费 | 11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80篇 |
劳动科学 | 10篇 |
民族学 | 110篇 |
人才学 | 126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3052篇 |
理论方法论 | 461篇 |
综合类 | 7129篇 |
社会学 | 675篇 |
统计学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85篇 |
2022年 | 132篇 |
2021年 | 128篇 |
2020年 | 177篇 |
2019年 | 156篇 |
2018年 | 70篇 |
2017年 | 123篇 |
2016年 | 172篇 |
2015年 | 278篇 |
2014年 | 623篇 |
2013年 | 565篇 |
2012年 | 639篇 |
2011年 | 864篇 |
2010年 | 936篇 |
2009年 | 856篇 |
2008年 | 980篇 |
2007年 | 736篇 |
2006年 | 653篇 |
2005年 | 681篇 |
2004年 | 662篇 |
2003年 | 499篇 |
2002年 | 418篇 |
2001年 | 409篇 |
2000年 | 337篇 |
1999年 | 178篇 |
1998年 | 109篇 |
1997年 | 89篇 |
1996年 | 58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6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宋坚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3):54-57
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影响极大,她的小说以新的内心话语和独特的结构形式宣告了崭新的小说美学原则的确立.在小说技法上,她纯熟地运用绘画的"构图艺术"、宏观的透视方法、主导的象征意象来丰富小说艺术的表现功能;她通过"内心独白"和"诗化小说"来展现人物心灵,刻画人物形象,构筑小说的独特意境,赋予小说美的内涵和意蕴. 相似文献
992.
李萍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2):24-28
本文评价了斯蒂芬·茨威格作品艺术风格,着重评价了他的作品《看不见的珍藏》的艺术魅力,揭示了小说最惊心动魄的一页,那些精心古画珍藏确实看不见了,在他的家中消失了,但对于赫尔瓦特来说却是“看得见的”,因为,这些古画早已牢牢地珍藏在他“心中”。 相似文献
993.
李萍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2)
本文评价了斯蒂芬·茨威格作品的艺术风格 ,着重评价了他的作品《看不见的珍藏》的艺术魅力 ,揭示了小说最惊心动魄的一页 ,那些精心古画珍藏确实看不见了 ,在他的家中消失了 ,但对于赫尔瓦特来说却是“看得见的” ,因为 ,这些古画早已牢牢地珍藏在他“心中” 相似文献
994.
本文是赛珍珠的中国小说系列专论之一。全文追溯了中国小说的发生和发展历程,并为中国小说作了有力的辩护。文章对于我们认识赛珍珠的中国小说观和她本人的文艺观,颇有价值,故译出,以供赛珍珠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995.
袁苏宁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中国城市小说精选》是某种文化精神的产物,编选者在点评中对描摹都市景观的后现代主义的强行解读和实用主义的批评策略,意在疏离文学的启蒙传统,牵引并张扬当下的通俗文化精神。本文指陈从先锋文学转向迎合主流通俗文化的“欲望化叙事”的逻辑演变过程,认为它昭示出当代中国小说在市场文化境遇中的某种命运和文化病症。 相似文献
996.
蒲松龄志怪小说与艾伦·坡哥特式小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木英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
蒲松龄以《聊斋志异》表自己的“寄托”和“孤愤”之情,艾伦·坡则用哥特式小说服务于作品的艺术效果。在主题上都是揭露和反映现实的黑暗与丑恶,表达作者对理想的渴望与追求。艺术上各具特色,蒲溶文言与民众口语于一炉,使作品精炼、含蓄而又生动、形象、有趣;坡围绕故事预期的效果精挑细选词汇。蒲的题材包罗万象;坡的题材集中于怪诞与恐怖。蒲善长刻画人物形象和心理;坡只注重人物的心理,人物形象模糊 相似文献
997.
在19世纪晚期技术革命发生前,中国出版业的类型出现了重大变化,时间上主要是乾隆晚期、嘉庆和道光年间(1796-1850),即19世纪上半叶。在19世纪晚期"古腾堡式的机械印刷"传入上海时,机械化出现了,而在此之前正发生四种变化,它们导向的正是所谓文学现代性的后期标志。这四种变化包括小说的产量、发行方式、小说中表现的国际意识以及小说预期的读者构成。这些趋势的出现早于 19世纪晚期印刷技术革命,也早于 20世纪初期教育和文学生活中的变化。这表明在试图定义文学现代性时,必须既关注突然的外部影响或内部革命造成的因果变化的力量,也要关注连续性。 相似文献
998.
吴学峰 《华北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7-90,96
作为在“五四”新文化浸染下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杨绛从小说创作开始就努力摆脱男权意识的影响,用其独立的眼光来审视社会。她的小说在塑造了一批女性经典形象的同时,也描绘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男性形象。这些男性角色主要是知识分子,他们品格虽有高低之分,但爱情都充满失落无奈,事业上少有成就,且性格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点和弱点。杨绛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消解了男性霸权,冷静地呈现了知识分子群体的工作和生活,委婉地反映出人生的局限和社会的荒诞。解读杨绛小说中男性形象的丰富内涵,是欣赏杨绛作品艺术、探索知识分子内心、解读社会现象的有效途径和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999.
庞礴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175-179
在汉代,"小说"这一概念主要表述为"小说家",是刘向等人根据书籍分类的实际状况而选择的类称。"家"并非"九家之术"所指学派概念,而是类属之称;"小"不是对学说价值高下的判定,而是指言论细碎、增饰不实;"说"是一种先秦至汉代所存在的"广说诸事"、寓理于事的著述体式。汉人的"小说家"观念是造成后世"小说"文体边界模糊、蔓延的主要源头,有必要进行专门辨析。 相似文献
1000.
冉祥谦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3):44-49
从心理学精神病学的视角,阐述鲁迅先生写了诸多心理不正常人物形象的原因,这些人物形象用现代精神病学理论对照,得出这样的结论:鲁迅先生以医学知识把握了人物形象的准,以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方法保证了人物形象的真,以象征主义审美法则塑造了人物形象的美,以反叛传统哲学的思考开掘了人物形象的深,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一组病态心理人物群像。这种先进的创作思想和方法促使鲁迅先生超越同时代作家,成为世界级的伟大作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