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3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229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353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江总是梁、陈时期较有代表性的诗人。其诗歌,取材相当广泛、内容比较丰富、艺术非常纯熟。不论少妇、士卒、客子、死难者、还乡者、送行双方,还是四季、昼夜景物,均纳入他的吟诓范围。其诗歌创作,继承了前代诗歌创作的传统,影响着后世的诗歌创作,尤其一些唐宋诗词与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2.
自唐永徽年间颁定《五经正义》以来,有关《周易正义》的传本沿革,史籍鲜有记载,而唐、宋时期的《周易正义》传本文献,也罕有存世。而现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阮元本《周易正义》,存有校勘不精、底本不当等问题。如果不注意到《周易正义》历代的传本沿革,仅取阮元本为研究《周易正义》之范本,显然不能厘清《周易正义》之原貌;同时仅据阮元本,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唐代义理派《易》学的思想及其渊源,也难免会有所误导。  相似文献   
63.
唐宋诗词的鉴赏中 ,找准作品鉴赏的切入点 ,往往能很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甚至直契诗作灵魂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将唐宋诗词鉴赏的切入点归纳为十种 ,并举例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4.
65.
从士人社会到市民社会——以都城社会的考察为中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人口结构与主体人群的变化,是唐宋时期城市社会发展变化的最重要和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从士人社会到市民社会的转型,是我们在研究唐宋城市社会时值得重视和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一时期城市社会的显著变化是有目共睹的,虽然没有酝酿和诞生如欧洲从中世纪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市民阶层,他们主导了此后欧洲的发展趋势,引领欧洲社会步入资本主义的轨道,但形成了城市社会的主体阶层——具有中国特色的市民,通过对城市居民称谓的变化、城市居民主体的变化以及城市社会重心的下移的探讨,可以使我们对城市社会转型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6.
秦汉至唐宋时期武陵民族走廊北部和西部的主体民族是巴人及其后来的"土人",其南部和东部的主体民族是"武陵蛮"及其后来的苗、"徭"、"峒"、"仡伶"等.这一时期,世居族群经过分化、融合,族群分界更加明显,名称也开始具体化和定型化.因此,这一时期是武陵民族走廊民族格局初步形成时期.  相似文献   
67.
中唐至两宋时期 ,士人的人格观念经历了一段从“才子”经“浪子”再到“官僚、学者、才子”三位一体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 ;与此同时 ,词则走过了一段从兴起到初步繁荣、最终走上多元化发展方向的曲折路程。唐宋时期文人词的这一发展流程受到了士人人格观念衍变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8.
澜涛 《阅读与作文》2007,(12):35-35
王安石是宋代大政治家、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一次,府上缺一名书童,管家多方物色,他都不满意。一天,管家又带来一个男孩,年约十  相似文献   
69.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民是最富有创造力的。农村生活往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主要题材.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等。从《诗经》到唐宋诗词.农村生活的画面无处不在。《故乡》、《社戏》、《春蚕》、《秋收》、《残冬》、《暴风骤雨》、《创业史》、《平凡的世界》……从鲁迅、茅盾到周立波、柳斌、路遥等等.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始终被许多有深刻思想见地的作家关注着。  相似文献   
70.
中国历代文人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起落沉浮之后 ,习惯于将大自然作为身心养息之地。他们常常寻找与其心境意趣相对应的自然物象 ,作为其情感落差的补偿。茅屋、草堂作为一种自然物象 ,经过唐宋诗人心灵流水的过滤 ,具有了丰富的生命意蕴和审美价值 ,从中我们可以读出诗人的生活情趣、审美理想和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