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113篇
人才学   15篇
丛书文集   182篇
理论方法论   36篇
综合类   603篇
社会学   55篇
统计学   1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仪式歌辞是为满足封建王朝各种仪式活动需要而创作音乐歌辞,因其满足仪式活动之需的特殊功能,内容上强调其与仪式活动符号象征的一致性,形式上多采用典雅的四言正格,在传播方式上呈现出程序性、依附性、组织性和共时性特点。仪式歌辞特殊的文化功能和传播特点决定了其传播效果的局限性,在传播范围的拓展性、传播时间的延续性方面均不能与娱乐歌辞相比,人们对仪式歌辞的接受,也主要是从其内容的“象征图式”和“意象结构”出发的,是否美听悦耳不是接受重点。  相似文献   
102.
印度古书《薄伽梵歌》新近变成了哈佛、沃顿等商学院的必修课,并成为欧美大企业总裁及高管的必读秘笈。之前,占据这一席位的是中国的《孙子兵法》  相似文献   
103.
土族婚俗奇特 ,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 ,婚礼的全过程是在歌舞中进行的。而土族婚俗中的婚礼歌展示了土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婚俗 ,反映出土族歌舞音乐独树一帜的特点。该文仅对土族传统婚仪的婚俗以及婚礼歌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104.
试论屈原《天问》对三峡土家族"盘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在其<天问>中,以气吞山河的气慨和空前绝后的天才智慧提出了170多个问题,也开创了"问难"的诗歌体式.三峡土家族"一问一答"的"盘歌"在内容、形式方面与屈原<天问>有诸多相同之处.考虑到屈原诗歌的广泛流传和深远影响,可以认为这种相同不是巧合,而是<天问>对"盘歌"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05.
朱瑜章 《社科纵横》2002,17(3):67-68
过去对《匈奴歌》的阐释失之于牵强附会。“焉支”与“阏氏”同音同义。“祁连”、“焉支”均为匈奴语的译音。“祁连”“象天单于然” ,那么“焉支”就“象地阏氏然”。匈奴人失掉了焉支祁连二山 ,不仅失掉了水草丰美的牧场 ,而且简直等于失掉了天和地 ,失掉了“家国” ,所以才有痛心疾首的呼喊。  相似文献   
106.
侗族大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产生、发展和传承与当地的生态息息相关。本文基于侗族大歌之乡岩洞侗寨的实地调查,拟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三个方面入手,探究生态对侗族大歌生存状态的影响,并试图从保护自然生态、完善社会生态、维护人文生态等基础性保护路径来反思和考量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07.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文化界成立演剧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到全国各地宣传抗日救亡。 1937年冬,由欧阳山尊、崔嵬、塞克、贺绿汀、李丽莲等文化名人组成的“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剧一队”辗转来到山西抗日前线,与丁玲等人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会合。  相似文献   
108.
任何一种艺术的萌生都有其文化基因(艺术本源的基本因子).它的变革发展--形态的塑造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受持定的历史条件、社会观念、自然环境、文明程度所制约.可见,千姿百态的艺术均是某种特定社会的产物.侗族大歌多声形式孕育于原始耶和唱事言理的古歌之中;以歌传文创造了大歌声多的初期形态;鼓楼的歌唱活动,促进了大歌多声艺术的发展成型.  相似文献   
109.
黑水城出土的一部题为《解释歌义》的等韵门法著作,是智邦《指玄论》的附录,原作者为10世纪的僧人王忍公。书中首次透露,音韵学界一向认为集大成于元明两代的等韵门法实际上在五代或宋初就已具系统的雏型。随着《解释歌义》的重新面世,人们将会对汉语等韵学的起源产生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0.
吕剧作为一种地方音乐文化的产物,深深植根于地方音乐文化生活之中。吕剧是在地方说唱艺术“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吸取了《凤阳歌》等其他民间音乐艺术,发展成为“化装扬琴”,而后又经发展,成为中国八大剧种之一。吕剧昭示着黄河三角洲人民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的发展,是当地人民精神的寄托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