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0篇 |
免费 | 26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2篇 |
民族学 | 113篇 |
人才学 | 15篇 |
丛书文集 | 182篇 |
理论方法论 | 36篇 |
综合类 | 603篇 |
社会学 | 55篇 |
统计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83篇 |
2013年 | 68篇 |
2012年 | 79篇 |
2011年 | 91篇 |
2010年 | 79篇 |
2009年 | 70篇 |
2008年 | 64篇 |
2007年 | 49篇 |
2006年 | 50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杨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1):14-17
用于民俗活动中的娱神歌 [1]《黄四姐》采拮于湖北建始三里乡,属当地特有的灯歌·喜花鼓。后人以“联姻”和“借用”的手法将利川灯调音乐与之相融合,运用内部结构的扩充与尾部故事情结的续编,使作品原本为一段体的发展成为A+B式 2段体结构,使少“角”音的A徵六声调式得到弥补,使常出现于土家族民歌中律动性极强的“数板”得到充分运用,进一步突出了它的歌舞性特征,使土家族灯歌音乐发展得到较大的促进。无论它是古典的娱神歌,还是通过改编并用于舞台的现代表演形式,都确立了它歌舞相随的演绎特征。 相似文献
92.
路成文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9-51
《石鼓歌》为韩愈七古名篇,前人多所评赞,然对于其主旨的分析把握稍显隔膜;《归朝欢.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是辛弃疾咏物名篇,该词不仅多处化用韩愈《石鼓歌》诗句,而且立意构思、主题思想也皆从韩愈《石鼓歌》脱化而来。从辛弃疾《归朝欢》我们可更清晰地把握韩愈《石鼓歌》之"诗心"。 相似文献
93.
吕政轩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3(1):68-70,75
作为民间文学中的一种——陕北民歌,其创作的口头性和流传的异变性决定了陕北民歌中存在着大量的一歌多词现象。文章从陕北民歌由简单到复杂的成熟过程、由复杂到简单的精炼过程、由庸俗到健康的提炼过程、由传统民歌到革命民歌的演变过程等不同角度阐述了陕北民歌的这种一歌多词及其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94.
倪贝贝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1):23-25
20世纪50年代至新时期以来,《青春之歌》的接受者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展开解读:社会历史批评立足政治阶级立场,集中探讨小说的主题与思想内容;文本批评围绕文本各要素,对小说的情节、人物及叙事模式加以关注;女性主义批评则结合性别意识与心理分析,从女性话语、知识分子文化心态赋予了小说新的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95.
《盘王歌书》是瑶族的长篇史诗,是瑶胞的“国际歌”。它形成于唐朝中期,是我们今天研究瑶族史前社会、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民间文学以及民族融合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6.
许衡的《编年歌括》以歌谣的形式铺叙历史,是诗、史联姻的结晶,体现了作者的历史观念。组诗的艺术特色主要反映在整体编排,时间意识,概括简约,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历史意识与审美意识的统一以及语言的通俗化、精炼化、形象化和音乐性、节奏性等方面,具有文史兼备的特点,是前代咏史诗传统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97.
彭谊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2):17-20
哭嫁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习俗,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其中充满了女性意识的自我表述。首先,通过哭嫁歌对压迫女性的夫家进行直接控诉;其次,哭嫁歌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女姓的性别意识;最后,通过哭嫁歌,女性在对男权制度下的婚姻形式进行批判的同时,表达了自己朴素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98.
韩启超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7-17
改调歌之是元末明初南曲地域声腔繁衍生发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是南戏向传奇演进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的选择。改调歌之延续了早期南戏活泼、自由的乡野俚俗本色,使南曲进一步演化成诸多地域声腔,促进了传奇时代的到来。本文力图从明初南曲地域声腔的发展变革来探讨南曲改调歌之的内涵、意义,认为改调歌之本质上是传奇内部音乐体制的突破,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南曲对于地域语言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9.
党天正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3):83-85
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石刻文字,记载了周秦时代的社会生活与文学发展,在文化史上有重要意义.历代为石鼓文题写的许多华章美词,或述其产生之由以及发现、认识和揭开石鼓文之秘的前后过程;或赞石鼓文笔势之飞扬生动,字体之庄重古朴;或诉对石鼓的渴慕之情,通过颂扬石鼓之气节操守,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100.
应宜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2):148
布莱克的诗画艺术演绎了一种率真质朴的风格,呈现出自然写真的诗意与画境,纯美的想象在其中发挥了独到作用。其画境中的色彩基调是再现诗意的视觉表征,色彩镜像由表及里地映射出诗歌的主题、思想、意境、隐喻及象征内涵。他的诗歌富有伦理教化作用,充满对善与恶的审度,追求心灵升华,表达他对世界大同的愿景。从《天真与经验之歌》到《神曲》,体现出返璞归真、爱憎分明、向往美好的创作主旨并成为布莱克创作思想的一条主线,前者由诗歌艺术趋向绘画艺术,后者由绘画艺术回归诗歌艺术。布莱克的创作之途可谓“诗心入画”,将视觉审美意象融会贯通,实现了诗歌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交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