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577篇 |
免费 | 781篇 |
国内免费 | 11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894篇 |
劳动科学 | 288篇 |
民族学 | 1570篇 |
人才学 | 736篇 |
人口学 | 184篇 |
丛书文集 | 7319篇 |
理论方法论 | 1909篇 |
综合类 | 11435篇 |
社会学 | 2537篇 |
统计学 | 60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6篇 |
2023年 | 780篇 |
2022年 | 776篇 |
2021年 | 1036篇 |
2020年 | 910篇 |
2019年 | 678篇 |
2018年 | 313篇 |
2017年 | 547篇 |
2016年 | 813篇 |
2015年 | 1163篇 |
2014年 | 2346篇 |
2013年 | 1851篇 |
2012年 | 2023篇 |
2011年 | 2316篇 |
2010年 | 2072篇 |
2009年 | 1916篇 |
2008年 | 2609篇 |
2007年 | 1742篇 |
2006年 | 1359篇 |
2005年 | 1309篇 |
2004年 | 890篇 |
2003年 | 676篇 |
2002年 | 628篇 |
2001年 | 674篇 |
2000年 | 447篇 |
1999年 | 139篇 |
1998年 | 63篇 |
1997年 | 65篇 |
1996年 | 44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运用社会交换理论构建了激励强度影响员工反生产行为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研究假设,面向五个不同所有制企业的203名员工收集了问卷数据,在检验数据质量的基础上进行的回归分析证实了研究假设.发现激励强度与员工组织认同正相关,组织认同与员工反生产行为负相关,组织认同在激励强度与员工反生产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通过构建激励强度影响员工反生产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在理论上拓展了对反生产行为诱因的研究,在实践上为企业控制员工反生产行为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902.
罗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19-25
清末以来,一些维吾尔人迁入阿尔泰山草原,散居在牧区深处,与其他族群共同构建和发展出了嵌入式的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他们适应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与其他族群频繁互动,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生成了区分于祖籍地维吾尔人的群体意识。学术界应该重视对散居维吾尔人的调查和研究,以加深对维吾尔族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903.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国家现代化建构与治理。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国家建构与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是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和落实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当家作主的执政理念是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一致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制定一整套国家治理制度,形成一套以人民民主权利和人民主体地位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在国家基本制度基础上,组织、协调、引导国家和社会治理主体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各个治理主体间形成完备和强有力的纵向和横向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904.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50-57
“被面”与“哈达”是我国民俗生活中常见的礼仪用品,蕴含着我国早期的桑蚕信仰与丝帛礼制,由此衍生的“献帛之礼”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呈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与文化逻辑。从“搭被面”和“献哈达”这两种常见的献帛民俗入手,分析早期丝帛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俗认同与民俗传承,可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发展中,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符号之一的丝帛,承载着价值认同、文化互惠及关系调适等功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礼制延承的符号载体。 相似文献
905.
袁文华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43-49
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是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一体两面,对其关系的不同理解形塑了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两种知识传统——"国家认同"和"认同政治"。强化同一性的国家认同传统彰显了政治认同相较于文化认同的高层次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崇差异性的认同政治传统则突出了文化认同的相对主义立场及其优先性。这两种知识传统虽思想主张各异,但都秉持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二元分立的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的缺陷在于:既无法准确把握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本质,同时对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系认识不足。在其现实性上,对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解必须扬弃这一分析框架所固有的个体视域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视域融合中实现民族共同体认同追寻意义和确立归属的目的。 相似文献
906.
近代英国国家能力中的三个核心经济要素——财政、贸易与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表现出协调和相互促进的状态,而且还与政治和社会的日益开放包容相互促进。由此,在经济史的比较研究中形成了一个关于国家能力的分析框架,而且该框架对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然而,以此框架来观察中国明清时期的国家与社会特征以及近代的社会转型过程,却充满了矛盾与张力,因为上述三个核心经济要素在中国历史实践中不仅表现出离散性,而且与政治和社会发展之间并没有表现出同步性。这意味着,该分析框架未必具有普适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持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907.
刘坛茹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172-180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普遍采取一种拟人论的宇宙志身体观,去思考混沌的宇宙和自然,从而克服对于自然的恐惧。但现代社会的启蒙和科技理性,致使宇宙志的身体变得遥远而陌生,由此造成身体和精神上的生态认同危机。作为五官感觉之一的听觉,由于其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成为重建拟人论自然观的一个重要契机。听觉不仅可以实现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感应和同情,而且,通过声景的改造,可以重建空间气氛和现代家园感。作为一种艺术符号,现代主义抽象艺术也正是通过对音乐性的追求,试图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都无疑说明了听觉是弥合生态危机,建构生态认同,寻觅生态记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08.
朱辉艳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2)
在农村土地纠纷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宪政问题——国家权力与农民利益之间的动态博弈,由此导致政府立法与农民守法之间的矛盾。在还是以法律和政策的强制性管理为主的农村,农民虽然不懂政治,但却懂得争取最大化的利益,他们在表面上对政府权力妥协和服从的同时,其实会运用各种合法不合法的方式来抗争、谋利。为避免过分冲突导致的资源浪费,国家在立法上应赋予农民话语权,执法应符合程序法治,同时给农民提供更多的维权途径。 相似文献
909.
民族政治系统是民族政治生活的载体,直接制约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并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根据产生领域的不同,可以将民族政治系统分成两类:国家形态的民族政治系统和非国家形态的民族政治系统,前者产生于国家政治生活,后者产生于“市民社会”。本文从民族国家的分类和划分标准,民族国家的政治制度类型及管理形式、结构形式入手,探讨了民族国家政治系统和民族地方政治系统对民族政治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对非国家形态民族政治系统也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10.
经济全球化、WTO与“国家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AN Xiao ming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1)
世界经济发展已经由民族经济国际化阶段进入经济全球化阶段 ,世界市场、国际分工、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具有了新的特征 ,WTO替代GATT成为必然的结果 ,与此同时 ,“国家经济”也成为经济全球化阶段国际经济关系的载体。理解经济全球化、WTO与“国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把握经济全球化阶段国际经济关系的关键 ,也是分析和确定我国加入WTO后政府行为的基础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