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27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31篇
社会学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土家语“撒叶嗬”(sa^55 je^21 xe^53)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西地区民间保留的丧葬习俗“撒叶嗬”(sa^55 je^21 xe^53),不是汉语,是土家语,其意为“死神舞”。因其地汉化较早,虽然土家语消失,但其中拥含土家文化底蕴深厚的一些底层语言被借入汉语,受汉语影响,在形式上稍有变化而世代流传,使人神秘莫测,其含义更鲜为人知。故研究土家传统文化,必须考察与其相关的土家语言。如不精通土家语言,很难发掘其文化真谛。  相似文献   
62.
鄂西土家地区宗族组织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土家族长期聚居在鄂西武陵山区.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鄂西土家地区的宗族组织和宗族生活随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化出现了勃兴、发展、衰微、回复的过程,对当地民间社会生活和社会基层组织建设产生了久暂不一的影响.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材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此作出了较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63.
<正>2008年1月17日,时光定格在南中国腹地深处的武陵山区,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正纷纷扬扬,武陵山区中的一位老人悄然辞世——土家歌王田茂忠在边走边唱行至人生第八十四个年头的这个冬天,终于悄然掩上了他饱经沧桑的歌喉,把"一肚子的土家山歌"带去了另一个世界。当地一家媒体以一则短短的消息报道了此事,其中使用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字眼——土家山歌大王。事后,一位多年从事文化工作的老同志慨然而叹:大王是山大王还是草头王?土家歌王才是属于他的真正称号啊!  相似文献   
64.
<正>"您这儿大摆手舞是怎么发展起来的?"1983年,邓小平同志落实民族政策以后,我们这里的大摆手舞就慢慢搞起来了:老的少的,大的小的都会搞,甚至连80岁的老头子都会搞。"  相似文献   
65.
66.
通过对湖南龙山县叶家寨的调查,从人类学的视角分析了土家织锦的文化生态和文化变迁的表现,阐释了土族织锦文化变迁的动因。引发织锦文化变迁的动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成年礼的淡化、文化场的位移、传承载体的丧失、闲暇生活方式的转换、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等,在经历渐变的过程中是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7.
以湖南龙山靛房乡土家语语音系统的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靛房土家语音系的系列变化,探究其变化的规律及原因。靛房土家语音系的变化表现在声调、声母、韵母以及语言的节律等方面。整个音系与当地汉语相似,这种变化是汉语的深度渗透和强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8.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积淀深厚。近年来,国内各地兴起的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民族旅游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旅游开发模式。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浪潮中,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彰显着自身蓬勃的生命力,这些传统手工艺品承载着民族地区人民自古以来的审美理念、生活方式以及伦理观念。而民族手工艺品品牌化,是将这些优质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有效路径之一,良好的手工艺品牌形象不仅能传达产品的价值和身份,还能展示出手工艺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9.
赵盘保  尹亮 《民族论坛》2005,(12):39-40
“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族织锦文化及其遗产死去。它们失却得无声无息,好似烟消云散。”2003年5月,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研讨会上,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对我国民间织锦工艺文化保护现状发出如此痛心的感慨。笔者深有同感,改革  相似文献   
70.
恩施地区语言汉化的时间跨度很大,始于隋唐,于二十世纪初基本完成;空间上也是分节淡化、消失的,大致自北而南,兼从东向西。从方志典籍记载、历史建制沿革、族群流动等方面可窥恩施州土家语汉化历程的基本情况及原因于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