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0篇 |
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2篇 |
劳动科学 | 2篇 |
民族学 | 35篇 |
人才学 | 6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75篇 |
理论方法论 | 12篇 |
综合类 | 195篇 |
社会学 | 38篇 |
统计学 | 7篇 |
出版年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5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地理环境与文化——兼论地理环境决定论研究的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观察地理环境应该有两个视角,即一方面应把地理环境作为社会的外部因素看待,另一方面应把地理环境作为社会的内部因素看待。在这两种情况下,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作用是不一样的。在前一种情况下,地理环境影响生产力的结构和布局、人类的存亡和社会的兴衰以及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等自然性的民族性;在后一种情况下,地理环境影响生产力的数量和性质、生产方式的更替和社会制度的变迁以及人的思想观念等社会性的民族性。在前一种情况下,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具有绝对性;在后一种情况下,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具有相对性。文章还认为,以往在地理环境理论研究中的种种分歧主要是没有区分观察地理环境的两个视角所致。文章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32.
徐海亮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2):4-6
公元6世纪初北魏郦道元撰著的《水经注》是祖国历史上不朽之名著。《水经注》不仅记叙了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古代河流,而且兼及当时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状况,因此这是一部经世致用的著作。在河流与水环境状况早已发生巨大变迁的现代社会,进一步挖掘《水经注》中的环境价值和时代价值,理清祖国境内以河流为中心的水环境变迁的原因、特点、历程和演变规律,并从中汲取生存智慧,应是我们当代学人研究这部不朽名著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本刊编辑部组织有关专家围绕《水经注》版本校勘、错简订正、研究方法和实践、海外郦学研究和实用价值等问题进行了笔谈。以期通过此次笔谈,不仅能够总结《水经注》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深化《水经注》研究实践,而且能够为未来《水经注》研究的发展尽绵薄之力。此次笔谈在历史地理学界、水利史界和郦学研究史上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33.
四川位于长江上游,横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两大地貌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巨大,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成都被誉为西部大开发西部城市发展之“引擎”,地势高耸的民族地区担当重要生态屏障功能,却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低谷”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十二五”规划建设期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4.
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论应该包括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和自然-人-社会相互作用的物质变换理论以及从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论到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继承者的理论成果。构建区域生态文明的过程既需要上述理论助力顶层设计宏观决策,又离不开它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攻坚克难。具体而言就是,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论的指导下,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实际出发,注重区域空间的平衡稳定、区域主体的和谐共生、区域资源的科学配置,从而创造出自然-人-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新的生态文明主体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5.
董海琳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
习语(1diom)包括比喻性词组(metaphorical phrases)、俚语(slang)、俗语 (colloquialism)、谚语(proverb)等,是语言发展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世界上凡是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大量的习语.英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这使得英语习语更加丰富多彩,展示出英语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136.
从政治地理的视角,分析论述了地理环境对政治的影响,透视了国家领土形态及周边环境、地形、地理性状、环境问题诸因素与社会政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7.
薛玉坤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47-50
吴江垂虹亭是宋代文人南来北往水路交通的必经之所,一直吸引着诗人词客登临觞咏。而历史上的“三高”故事又积淀成此地深厚的隐逸文化底蕴。这正是宋词史上垂虹亭词不断涌现的原因。本文主要分析了垂虹亭词题材、风格和意境与区域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时代文化心理、作者的个人经历与学识秉性所起的作用也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38.
由习语、谚语来看中英民族文化底蕴的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习语、谚语,是特定区域的人们对日常生产生活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概括,一般精炼短小、富有哲理,极具民族文化特色。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价值观念、宗教和情趣的角度来探讨各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有助于对习语、谚语的精确理解和把握,有助于语言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相似文献
139.
<正>中国的地理环境保证了各个民族之间较密切的联系中国的长期统一和各民族内聚的这样一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东亚的自然环境。打开一张亚洲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环境可以用两句话来总结,就是一 相似文献
140.
扬州城市的空间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琼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6,(4)
从历史地理角度出发,以文献资料为主,结合实地考察,对各历史时期扬州城市的空间变迁进行探讨和研究,力求揭示出扬州城市空间变迁的规律及其与周围地理环境的关系,以期为今后扬州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