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137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553篇
社会学   43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双音是小提琴演奏内容中重要的部分,分同度、二度、三度、六度、八度、换指八度和十度等几种。它增添音乐的表达效果,强调了音乐的丰富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练习方法,会把音乐演奏的更华丽动听。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中引入人物自创诗歌的真实性存在争议,但这些所谓人物自创的诗歌在<史记>叙事和刻画人物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以窥见到司马迁引诗入史的动机及其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分别从布迪厄关于社会文化的"符号暴力"与"惯习"理论,以及翻译目的论的角度考察了地名的功能与价值和地名标识"单一罗马化"原则的普遍适应性;针对我国各地城市中英文地名标识各行其道,互不统一的现象,分析论证了我国城市公交英文报站中的站名标识应主要遵循"音意结合"的原则。最后基于实例分析对城市公交站名的拼音与英文标识进行细致分类并分别提出可行化对策。  相似文献   
15.
吴建生 《今日南国》2010,(17):59-59
语言可以求吉,同样,语言也可以避凶。求吉避凶是汉民族语言文化心理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山西方言各类避讳词语中,谐音避凶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与谐音求吉相同,谐音避凶也是在同音词、近音词之间进行联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妙法莲花经释文>为日本僧人中算所作,书中的反切基本与<广韵>相同,也存在个别例外反切.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发现了三种语音现象:一、浊音清化,全浊声母混入清声母没有什么规律;二、从邪相混;三、生书合流.浊音清化、生书合流属于隋唐以后典型的北方语音特点(日本汉音),从邪不分是六朝以后吴语标志性的特征(日本吴音).  相似文献   
17.
韵律结构层次是由Selkirk[1]提出,Nespor&Vogel[2]、Hayes[3]和Zec[4]完善的。本文根据语言普遍的韵律结构和Zhang[5]提出的韵律结构层次三分模式,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论证韵素、音节和音步是英语基于响度的结构层次,英语韵素是基础的韵律结构成分,音节在基于响度的结构层次中处于枢纽地位,音步是节奏的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18.
把字音读准是发言、演讲中的最基本要求。尤其是领导干部,由于工作的原因,大会发言、即席演讲的机会比较多,发音不准或者读"白字"不仅会闹笑话,影响发言或者演讲的效果,更直接影响到领导形象甚至组织形象。因此,对讲话、演讲中经常用到的字词,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下功夫认真学习,把音读对、读准,杜绝读错字、念"白字"。在此,特搜集整理领导干部容易读错的字词,陆续刊发,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沃沮族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毓黻先生主张"靺鞨,当亦为沃沮、勿吉之音转",但文中缺少两个关键的环节,即"沃沮"与"勿吉"、"勿吉"与"靺鞨"的音转关系.本文试图从音韵学的视角来论证"沃沮"、"勿吉"、"靺鞨"在族称上的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20.
驱邪纳福     
中国有句老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