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42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徐雪野 《学术交流》2015,(3):221-222
颜岩在《苏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撰文指出,赫勒认为现代性有两种相互并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想象机制:技术想象和历史想象。现代人同时受到两种想象的束缚,"双重约束意味着一个人既为技术想象所约束,又为历史想象所约束"。一个人可以离开历史想象过一种成功的生活,但他(她)却不是幸福的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做道德上的"好人",自觉接受历史想象的引领,"必须有一个处在实用主义需求之上和之外的世界——  相似文献   
83.
宋鸿兵 《东西南北》2014,(16):55-55
2013年4月,黄金市场风云突变,金价的暴跌震撼了全世界。 “黄金已死”“黄金无用”“牛市终结”“泡沫破裂”“金价将跌到500美元”等论调甚嚣尘上。黄金从万众瞩目的投资明星,一夜之间沦为舆论争相贬损的“弃儿”。  相似文献   
84.
品特1996年的收笔大作《尘归尘》蕴含着深刻的大屠杀历史记忆隐喻。通过对大屠杀受害者犹太民族、大屠杀种族灭绝暴行、大屠杀目击者传记互文下的历史记忆以及大屠杀历史修正主义的诸多隐喻,《尘归尘》艺术地再现了后现代语境下历史、回忆与话语交叉渗透、众声喧哗的大屠杀历史记忆现状。《尘归尘》不仅影射了大屠杀这一人类种族历史上的残酷浩劫,更通过呈现话语游戏、话语权力与循环重复的意象等艺术手法呈现了后大屠杀时代历史记忆的模糊性、话语性和创伤性,展现了品特戏剧在艺术与真实两维度之间精湛的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85.
60多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纳粹大屠杀无疑是对现代人类文明史的莫大嘲讽,这一反犹主义的登峰造极之作不仅给犹太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也改写了传统的世界民族政治版图。然而,在60多年后的今天,一度销声匿迹的反犹主义又大有死灰复燃之势。那么,究竟何为反犹  相似文献   
86.
本文试图对德语犹太诗人保尔·策兰的<死亡赋格>一诗进行全面周详的解释和分析.所谓解释多指语文学的外部研究,即简短介绍诗人生平和诗文产生的历史背景,诗文所引起的一些争议,为读者理解文本做好准备工作.分析则属于语文学内部研究的范围,它必须按照自身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术语来进行.本文试图以语文学的微观方法,从诗文的文字音韵,进而到句法-语法,然后到达诗文的综合结构,最终分析出诗文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87.
十总大屠杀     
纪力 《江海纵横》2005,(4):12-14
1943年7月24日,侵华日军在南通县十总店屠杀我百姓53人,制造了震惊一时的“十总大屠杀”。本文作者纪力,当年是苏中四地委机关报——《江海报》的记者,曾撰写文章揭露这一事件的经过。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之际,他又写了《十总大屠杀》一文,对此事作了披露。值此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本刊特予发表,愿人们能记住日本军国主义当年在江海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  相似文献   
88.
陆川名下不过区区三部电影,却把中国影坛搅得“飞沙走石,鸟惊兽避”,在《可可西里》中以一种近乎狠的方式为我们展示死亡和生命的残酷,在新片《南京!南京!》里执意要再现大屠杀历史。这位第六代导演其实是一个细眉清秀的白净书生,戴着眼镜,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如今,他只想回到世俗社会,找一个爱着的女人生孩子,  相似文献   
89.
旅顺大屠杀的真相之所以能够大白于天下 ,乃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当时不少前来“观战”的西方人士亲眼目睹了惨案发生的整个过程 ,但他们的态度和反应却大相径庭。我们不应该忘记克里尔曼 (JamesCreelman)、柯文 (ThomasCowen)等西方记者 ,由于他们敢于主持正义 ,才得以破除层层阻力 ,报导事实真相 ,给后人留下了关于旅案的真实而详细的宝贵记录  相似文献   
90.
美国小说家威廉·斯泰隆的小说《苏菲的选择》是大屠杀文学的经典之作。斯泰隆将他的问题意识扎根于基督教神学之中,通过波兰女子苏菲在克拉科夫、奥斯威辛和纽约布鲁克林的生活遭遇重新诠释了基督教的原罪观念。斯泰隆的诠释不再只停留在对纳粹暴行的谴责上,转而关注于每个人原初的罪恶,由原初自由的丧失所导致的罪恶之境。这种诠释不仅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对大屠杀经验的反思,更为身处绝望之境的人们指明救赎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