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0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64篇
理论方法论   50篇
综合类   727篇
社会学   53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中国古代"国"、"家"一体,"法"、"礼"合一的社会结构特点,对服饰提出了"身份化"的要求,使服饰成为道德的象征、行为的约束、表情达意的工具;中国古代以艺术与工艺相互渗透的"泛艺术"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结构,对服饰提出了"艺术化"的要求,使中国古代服饰突出了平面化、流线美的审美特征,发展了平面剪裁的服装制作方法;中国古代重结构、重功能的"阴阳"思维模式,使服饰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影响,通过类比与自然、人事之间建立起某种对应关系,"象法天地"成为服饰形制、颜色选择等的重要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上衣下裳"成为天尊地卑的宇宙秩序及君尊臣卑的象征,而天道定数、天圆地方、阴阳五行等观念都在服饰的形制、颜色上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42.
胡小林、袁伯诚教授多年从事中国学习思想史的研究、教学工作,时有卓见宏论发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他们撰写的<中国学习思想史>于2004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后,广受好评.现在,由二位教授主编的<中国学习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又要奉献给广大读者,这的确是嘉惠学林、有益社会的一大盛事.  相似文献   
43.
五行学说进入天人合一范畴后,在历史观方面表现为五德终始,在施政观方面表现为月令说,在黄老医道观方面则为《素问》所系统发挥,运用五行关系模式说明人与天的相通。《素问》天人相合关系单向性的特色是天能感人而人不能感天,在有为中通过五行理论运用天道,以天道的周备性论证人功能机制的统一与完美性。  相似文献   
44.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提到"太极动而生阴",其实太极是一个不曾静止的圆圈,就像太极拳的缠丝功一样,要先学会画圈,先是右手护裆在下,象征阳气进入闭藏;然后是一阳来复,右手顺时针画圈而护头在上,象征阳气生发已极,因而转关生阴,阳气转入收敛,右手顺时针画圈到裆部,象征阳气进入闭藏。下为阴(■),上为阳(■),这是太极生两仪,如果以四象来说,下为老阴(■),左为少阳(■),上为老阳(■),右为少阴(■),也就是五行的水、木、火、金。然后以方位配时相,从而以二十四山配二十四节气,而人就在天地之间,要效天法地,随着阴阳二气的屈伸、往来、消息、盈虚,而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从而体现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45.
  苏赵   《社会科学研究》2012,(5):170-173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学说,是中国古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其内容主要指天道与人道、天为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形成了具有天人同源、天人同气、天人合化、天人同心、天人合同、天人和合、天人同乐等一系列天人合一关系的理想和愿望,从宗教信仰和自然崇拜的心理趋向上表达了追求生态文明和生态自然的美好目标,对于树立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发挥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态文明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6.
曾繁仁 《文史哲》2012,(2):111-115
长期以来,在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采取"以西释中"的方法,将中国古代"中和论"美学思想与西方古代"和谐论"美学思想相混淆,导致诸多误读。其实,中国古代"中和论"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之上,包含着"保合大和"、"元亨利贞"、"中庸适中"与"和实相生"等特殊的美学内涵,与"和谐论"美学一样在当代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47.
城市人居环境与传统生态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生态智慧博大精深,本文只选取它关于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方面的智慧和实践成果来展开。西方解决城市人居环境恶化问题,走过了从集中主义到分散主义再到生态主义的曲折历程。现代生态科学和西方智慧值得我们借鉴,中华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更应继承和发展。它内蕴及衍生的传统人居环境理论曾使历史名城千年不衰,给我们保护和恢复城市的自然生态,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提供了智慧,并将不断提供有益的启迪:尊重和顺应自然生态的系统规律;慎又慎之地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通过回馈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  相似文献   
48.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传承来看,“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孔子作为一代圣人,他的“天人合一”思想首当其冲,他将“仁”作为其思想理论的根基,认为具备“仁”的君子应该适应时代的制度及其礼仪,并以此作为自己生活行动的准绳和社会运转的价值坐标。“天人合一”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9.
互利共生理念,是在反思人类生存危机、批判西方主客二分与人类中心主义过程中产生的,但它不是向中国"天人合一"哲学的复归.通过探讨这一理念的内涵、实质及意义之后认为,从天人合一到主客二分再到互利共生,是人类认识的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互利共生是在马克思主义主客统一观基础上对前两个阶段的扬弃.互利共生的实质不是"融合",而是协同进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50.
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出"敬天畏命"、"知天达命"的生态伦理认知,表达了"仁人恤物"、"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感,致力于"取物以时"、"节资护源"的生态伦理实践.这些朴素的生态伦理智慧开创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之先河,在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中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对当今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及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