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0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64篇
理论方法论   50篇
综合类   727篇
社会学   53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易经》叙事要素与叙事意义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经》的叙事,在叙事要素上表现为明显的集体性和客观性的叙事主体、天人相应的叙事结构、吉凶因果的叙事逻辑、开放环形的叙事时空等,研究《易经》叙事,对于中国叙事文化基因的探讨和叙事学的中国化建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2.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人与自然沟通的重要途径,其发展历史集中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保护自然环境,创造人与自然相协调的人造环境已成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观念和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53.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本文在反对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两种极端态度的基础上 ,从其整体观、和谐观、“知止”和“中”之法则观念以及注重价值理性的特点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这一古老思想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4.
道德品质及其行为应配享幸福,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与人的内心和谐,这是每一种伦理文化自我道德完善的实践目标及伦理信念。无论对于渴望个人自我实现的自由平等的西方伦理文化传统,还是追求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的中国伦理文化传统,既有相互联系的普遍伦理诉求,也有其自身独有的实现“德福一致”的伦理路径。在中国先秦时期,与道家返璞归真的自然幸福论不同,儒家的“孔颜之乐”内在地包含了“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的怡然自乐的幸福,但它们同样作为先秦伦理文化德性幸福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正统儒家“大一统”的政治伦理的整体建构,演进到宋明理学正统儒家为主、释道为辅的德福之辩,发展到现代境遇中儒释道伦理文化融合的必要与可能,“孔颜之乐”不仅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传统,也为现代中国伦理文化的德福之道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伦理启示。  相似文献   
55.
赵津娴 《公关世界》2022,(12):153-155
本文以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环境为背景,选取宫崎骏的蕴含“生态”思想的代表性动画电影为研究对象,借助理论研究、电影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挖掘出宫崎骏作品中体现出的具有人文性、普适性与发展性的生态自然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的三个主要内容,分别是“和”“平等共生”“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以及提取出其中对于解决日益严峻生态问题所提供的三种路径,分别是克制人类欲望、倡导生命平等、净化人与自然。结语部分对宫崎骏生态自然观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此研究为解决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5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天思想与西方基督教的爱神观念两者之间可以展开跨文化的比较与对话。首先,任何有关"天人"与"神人"关系的论述,都是人的行为,因此中西方"天命"与"上帝"的问题均可化约为"人学"的问题;其次,中西方文化中对"天"或"神"的理解,均含有自然和宗教两方面的思考;第三,"天人合一"或"神人合一"的上下关系分别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借助一定的"中介"而存在。中西方两种文化在相遇之后有碰撞、冲突,也有对话和融通。  相似文献   
57.
中国古代"国"、"家"一体,"法"、"礼"合一的社会结构特点,对服饰提出了"身份化"的要求,使服饰成为道德的象征、行为的约束、表情达意的工具;中国古代以艺术与工艺相互渗透的"泛艺术"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结构,对服饰提出了"艺术化"的要求,使中国古代服饰突出了平面化、流线美的审美特征,发展了平面剪裁的服装制作方法;中国古代重结构、重功能的"阴阳"思维模式,使服饰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影响,通过类比与自然、人事之间建立起某种对应关系,"象法天地"成为服饰形制、颜色选择等的重要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上衣下裳"成为天尊地卑的宇宙秩序及君尊臣卑的象征,而天道定数、天圆地方、阴阳五行等观念都在服饰的形制、颜色上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58.
胡小林、袁伯诚教授多年从事中国学习思想史的研究、教学工作,时有卓见宏论发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他们撰写的<中国学习思想史>于2004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后,广受好评.现在,由二位教授主编的<中国学习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又要奉献给广大读者,这的确是嘉惠学林、有益社会的一大盛事.  相似文献   
59.
五行学说进入天人合一范畴后,在历史观方面表现为五德终始,在施政观方面表现为月令说,在黄老医道观方面则为《素问》所系统发挥,运用五行关系模式说明人与天的相通。《素问》天人相合关系单向性的特色是天能感人而人不能感天,在有为中通过五行理论运用天道,以天道的周备性论证人功能机制的统一与完美性。  相似文献   
60.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包括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是天人在形体结构上的一致。第二是天人在思想和道德意识上的一致。第三是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帝王的一尊和政治的一统。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完成了天人合一由理论到政治实践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