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04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151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杨淑琴 《北方论丛》2004,(2):99-101
以儒释道精神为背景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理生活和行为方式;而儒教、道教、佛教作为宗教对中国普通民众的影响尤其体现为对其天命观、鬼神崇拜意识等宗教心理的塑造.在儒释道教化大背景下阐释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对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2.
53.
54.
“Geschick”(天命)问题在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处于一个核心位置。此问题事实上与“存在问题”具有最内在的关联。因此,通过对海德格尔思想中天命问题之基本意义的阐释,我们就能够赢得对其思想的一种更为深邃的理解。海德格尔的 “存在之天命”思想在20世纪50年代正式开端,从此以后就成为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核心表述。这一思想的基本内容可以在下述断言中得到概括性的表达: 存在之天命既赋予存在以根据,也赋予人(思想)以根据,由此可见,海德格尔的天命之思乃是其本有(Erignis)之思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55.
康熙帝的“天命思想”多表现于“为民祈天”、“赈灾救灾”等诸多方面,在关于天与人事的关系上,除了“奉天行事”的使命感外,还重视人的作用。与历代帝王不同的是,康熙能充分使这种“天命思想”与皇权高度统一,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天命思想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56.
唐宋之际儒学出现了变革,这种变革可以通过对韩愈、二程天论的分析体现出来。从韩愈的“天命”到二程的“天理”,体现出唐宋儒学对天性质的界定从意志之天转变为义理之天,天的功能从天地万物之性由天命赋予转变为天地万物之理由天理转化,天人合一关系从外在合一转变为内在合一。从韩愈的“天命”演变成二程的“天理”,带来了儒学发展质的飞跃,这种演变是儒学发展的必然,是儒学为了对抗佛教的挑战而做的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57.
张凯作 《东方论坛》2012,(1):30-35,64
气质之性的说法起源于张载和二程,朱子对此又有所发展。朱子哲学中的气质之性首先指具于气禀之中的天地之性,即仁义礼智;其次,朱子所说的气质之性还包括了程颐在解释恶之来源时所说的"才"在里面;再次,朱子之气质之性还包含了张载和程颐所说的刚柔缓急之性。在朱子哲学中,这几种性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交织在一起的。朱子早年的时候受张、程哲学的影响,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看作是相互独立的,认为气质之性是由天地之性加气质构成;但在后期,朱子认为性只是一个性,即气质之性,而淡化了天地之性的说法。  相似文献   
58.
墨子战争观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墨子.非攻》中。笔者从墨子"尊天事鬼"的哲学观、战国时代的社会现实以及墨子本人的阶级立场等三个方面,对墨子"非攻"战争观形成进行了探讨。并认为他的战争观,不仅与当前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思想相一致,还为"消霸权主义"提供崭新视角,更有力地批判了和平主义思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9.
不少研究者认为老子所言之天是没有人格意志的自然之天,但通过对《老子》具体经文的研究发现在不少章节中,老子所言之天,依然是有意志的人格神。老子没有否认上帝,他也就无法否定天命。老子明确地肯定了鬼神,对道家来说,鬼神是被坐实了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老子的"道"本身就与鬼神有脱不了的关系,神所具有的特征,"道"都有。  相似文献   
60.
荀子的天人关系现是其思想体系的基石,学术界对此的看法和评价也多有分歧.从天的涵义、明于天人之分、知天与不求知天、制天命而用之等方面对荀子这一重要思想作了辨析,希望能更为准确深入地把握其原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