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88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30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周舒 《今日南国》2010,(15):28-29
从《乡土》、《太极》,到已经创作了30年的《人间》系列,华人雕塑家朱铭,他以自己的方式与各种材料进行着对话。 如果非要给当代华人雕塑家排一个座次,朱铭应该排第一。即使对朱铭这个名字不熟悉,但香港和台湾诸多地标建筑前的《太极》系列雕塑,大多数人应该不会陌生。  相似文献   
222.
一旦被刘同瞄准的目标客户,就很难从他手中溜走,这种黏人的功夫可不一般。 “刘同无论到哪里,都能顶得上两个大区。”这是A公司董事长在公司2008年度特殊贡献奖颁奖典礼上对大项目经理刘同的评价。这已经是刘同第三次获得特殊贡献奖。董事长对刘同的评价并不夸张。3年来,刘同和两个部下每年创造的销售额的确相当于公司两个大区30多人创造的销售额。  相似文献   
223.
瑜伽文化和太极文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对瑜伽文化和太极文化在哲学思想、运动要领、教育功能和传播的现状进行比较,借鉴瑜伽成为世界健身养生时尚项目的经验,对以太极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建议:传承太极的文化内涵需要转变方式,改变传承太极功夫为传播太极文化;加强太极学校教育和科学研究,使得太极在现在社会中更具有科学性;扩大太极的目标人群,开发不通套路的太极套路;开设太极俱乐部,提高太极在全民健身的地位。  相似文献   
224.
《横渠易学》是宋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在易学史上居一定地位,且对理学史的奠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太极是《横渠易说》中至为关键的一个概念,是横渠易学本体论的基础。通过诠释横渠太极易象,指出张载是要以此阐明太虚“合两”之性。对此张载重点阐发了“一”与“两”之间的关系,说明由“合两”之性致使阴阳二气呈现至高的和谐——“太和”。太虚之性贯通于太虚与万物之间,且不离乎气而单独存在。横渠对太极与太虚“合两”之性做了创造性的结合,其易学本体论成为宋易中独特且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25.
闫孟祥 《河北学刊》2001,21(2):114-115
无形之理生有形之气是化生而非派生。在朱熹思想中,有形物只不过是动静感应过程中的一种相对存在,而动静感庄是理太极的自然之性。据此,本文以为,气是理太极动静感应之性的外化.  相似文献   
226.
本文论述老庄诗文中的艺术精神及其太极诗学的内容范畴、体式表达、知识系统等方面对传统诗论的成功突破。论证了老庄在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27.
周敦颐思想是刘宗周“慎独”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刘宗周以“独”为本体即是对周敦颐“太极”本体的继承;进而其又于周敦颐《通书》中“几”字体认出“诚意”功夫之入手处;而其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人谱》亦是对《太极图说》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刘宗周“慎独”思想包含了其对周敦颐“无极而太极”思想的继承与发越。对刘宗周“慎独”思想形成渊源的再探究,对于合理定位刘宗周在宋明理学时期的学术地位及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逻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28.
吴廷翰以"气"作为其哲学理论思维的核心话题,把宋明理学的道、太极、理、性等形而上范畴由气予以统摄贯通。首先,他认为气即道、理、太极,并建构了气体学理论思维逻辑体系;其次,他通过诠释气与道、太极、太虚、理的关系,凸显了气的统摄地位及其形而上本体的品格,并对气的内涵、性质、特征、形式进行界说,从而诠释了传统的心性话题,提出了气—心性一统论;再者,他以张载气学和朱熹的理气、知行、格致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心体学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229.
"和"是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不同层次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所以然的根据都归于太极之"和"."和"的内涵从声音的调和、味道的调和,发展到药物的调和、政治的调和、人际的调和、思想的调和、万物的调和,最终上升到无所不在的"和".无所不在的"和"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不断地由实而虚,逐渐成为中国人对世界的根本认识,成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成为中国太极思想的代言,成为中国哲学的本体. 这个本体"和"不是孤立、静止、片面的本体,而是蕴含着阴阳和合、生生不息的本体. 阴阳和合、和实生物、和如羹、和而不同、仇必和而解是"和"哲学内涵的五个方面. 这五个方面是全面、深刻体悟"和"的五个方面,只有时时抱住"阴阳""生生"才能深刻体悟这五个方面."和"既有"阴阳和"的辩证,也有"多元和"的包容.辩证与包容是客观的,但价值观是人对客观的主观选择,虽然"对立"与"统一"是矛盾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但在对"对立"与"统一"的主观选择中,中国哲学的传统强调"统一",而不是"对立",这是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230.
第一讲太极     
傑理 《老年世界》2014,(1):44-44
太极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后人据《周易》的哲思逐渐推演出成熟的太极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