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1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17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34篇 |
理论方法论 | 16篇 |
综合类 | 168篇 |
社会学 | 10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船山是我国明清之际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学者,不仅综罗百代,会通佛老,总结性地批判了程朱、陆王哲学,而且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气学与湖湘学派的传统,成为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巨,波及海外.对于船山学的真正关注,肇始于鸦片战争以后,迄今已经历一百多年,其研究趋向是在不断深入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于每一个或具有宗教,或具有政治,再或具有学术信仰的人来说,他的心中都会有一片圣地。犹太教徒有他们的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徒有他们的麦加;革命者有红场或是延安;而对以社会学为事业的人来说,他心中的圣地就是芝加哥。芝加哥之所 相似文献
3.
4.
柏红秀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30(3):1-5
任中敏在建国之初创立的“唐艺学”,蕴涵着先进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文学研究内涵的理解、文学研究对象的选择以及文学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处理等三方面。认清“唐艺学”的学术价值并宏扬其学术精神,不但可以促进对当前文学研究的深度反思,而且可以提升其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5.
陈亦人(1924-2004),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伤寒学专家,一生致力于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孜孜不倦,其毕生心血《伤寒论求是》《伤寒论译释》是当今伤寒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受到海内外研究《伤寒论》同道的赞誉。在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追述其学术思想,以表仰止之情。 相似文献
6.
王记录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3):43-47
在钱大昕"实事求是"的学术思想中,有些集中体现了乾嘉学术的基本特征,如反对空谈,崇尚务实,重事实,重考据等;有些则具有针砭时代学风的批判意识,如破除门户,不执一见,反对因仍剽窃,尊重前人成果,揆诸时势,知人论世等,都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思想价值。但是不可否认,这种"实事求是"的学术思想也有过分强调实证而反对理论分析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徐时仪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4)
许威汉治学严谨,文字、训诂、词汇、语法等靡所不通,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汲取传统语文学精华的同时运用现代语言学观点对汉语词汇学作全局性的透视,从“训诂学要向词汇学发展”着眼探讨汉语词汇学,在汉语的特性、汉语词汇复音化的成因、汉语词汇的体系、“通假”的实质、汉字的发展演变、语法研究的平面和词的音义关系等方面皆有阐发和创获,为汉语词汇学和语言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8.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文化进入“千年未遇之变局”,这一变局至今尚未完成结束。中国的文学理论与中国其他学术领域一样,一方面面对几千年来积累沉淀的学术资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失效和断裂;另一方面则遭遇到西方现代文明及其学术思想的冲击。从“体用之争”到“科玄之争”,从“启蒙”的呼唤到“救亡”的变奏,从“苏联模式”到“西学新潮”, 相似文献
9.
叶斯柏森是19世纪后期、20世纪上半叶世界著名的丹麦语言学家,在语言学诸多领域占有重要位置.为让令人后学更好地了解叶斯柏森其人其学以及我国学者对叶斯柏森理论学说的研究历程,本文介绍叶斯柏森语言研究道路,分析叶斯柏森代表性论著,探讨其学术思想和研究重点,进而将中国学界对叶斯柏森理论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加以总结,从五个方面指出研究过程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杨敬东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9):132-136
序跋之体,中外有之。序跋之于学术有推波助澜之功,通过对我国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序跋的收集、整理和挖掘,就其所掌握的100多篇序跋,分别从序跋所阐发的学术观点和学术实践的角度,就王通讯先生有关中国人才研究历史、人才规律、人才开发、人才方法论、人才实践的人才思想,以及他从开创人才学事业那一天起,为促使人才学分支学科发育、推动人才学基础理论研究、扶植青年人才研究者成长的所做实践进行了系统的述评。在评述王通讯自身长期致力于人才学系统思想和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就王通讯的科学治学精神、谦谨的学人品性、著文做事的认真态度,以及提携后进、培育人才的故事进行了深度探秘,精致地揭示了中国人才学研究的高端学者和在学术上公认的优秀领军人物[1]的学术人生风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