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90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388篇
社会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李静 《北方论丛》2004,(6):35-37
辛弃疾、陈亮二人的鹅湖之会是辛、陈交往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稼轩词派形成中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在这次会面中,辛、陈二人以词相互酬答,为后世留下了一段难得的佳话,更在实际的意义上强化了稼轩词派的显性特征,扩充了稼轩词派的创作队伍,壮大了这一词派的创作力量,使得稼轩词派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个流派.  相似文献   
82.
论汴京意象     
在宋人的词曲生产过程中 ,汴京不仅是以都城的形象进入生产活动 ,而且更是以一种别致的词学意象进入生产活动。这种词学意象包括京阙意象、长安古道意象、玉京仙子意象三种主要生存形态 ;其流变过程分为晏柳勃兴期、苏黄回潮期、清真鼎盛期、南渡持续期、南宋转型期五个阶段。汴京意象的兴盛与宋人的都城文化意识、地域文化意识、精神家园意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83.
朱祖谋之创作与词选关系密切。《彊村语业》创作取向的多元性表现为托兴深微与赋笔叙写的结合,梦窗情味与苏辛气骨的交融,重南而不疏北的书写策略;《宋词三百首》词选观的兼容性表现于词作取舍中的平衡策略以及“体格”与“神致”的衡词标准。《彊村语业》与《宋词三百首》有共通之处,但二者在对待苏辛词风的态度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违离。《彊村语业》与《宋词三百首》体现出朱祖谋对晚清民国主流词学的继述与违离,彰显了总结传统词学与催生新词学的浓厚意味。  相似文献   
84.
宋词中,有许多描写女性妆容和服饰的作品,这些对妆饰的描写不仅反映了词作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也体现出当时女性妆饰的潮流。"远山眉"、"梅花妆"这些面部妆饰在宋代非常流行,这与宋代的社会风气有关,在经历了一个开放、华贵的唐王朝后,雍容华贵的装束不再是宋代的流行方向,而是转变为清新高雅,梅花在宋代代表淡雅高洁的品质,十分受人追捧。词人们用文墨写出了这些妆饰的特点,同时也表达出词作主人公或喜或悲的命运。  相似文献   
85.
王国维用“意境”“境界”等概念建构起自己的美学体系。他认为作为抒情文学的词作必须有作者的真情实感蕴藏于内,“真情”是“境界”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出于对“真情”的看重,王国维着力于对元剧的研究,从戏剧艺术的角度,他对元剧十分鄙视,但从文辞的角度,他对元剧十分欣赏。王国维称元曲为“活文学”,与元曲作者蕴于其中的“真情”有莫大关系。王国维对元曲的研究基本延续了治词的角度和观点,论曲仍以“真情”为首要标准。不同之处在于,“当行”也是他的“本色”观的组成部分,是其“本色”观比“意境”说在理论范围上更为广阔之处。相比较而言,吴梅的“本色”观亦注重“真情”,对作品的评论,他更多的是从排场角度分析、评价作品。对作品的用字,吴梅亦崇尚自然,同时又有所保留。  相似文献   
86.
词在初起的时候,没有伦理道德的思想意识在其中,只是歌词而已。隋唐以来,中国旧有的音乐融汇外来的音乐,形成一种新兴的音乐。词就是配合这种音乐歌曲的歌词。后来这些乐曲都没有流传下来,只有歌词还在。词最早在民间流行,后来士大夫也开始填词,词就由俚俗变得更有意味了。  相似文献   
87.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期之一,词的繁荣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宋词的繁荣从多方面展示出来,就审美趣味而言,重点体现在雅俗共存上:它呈现出由雅俗兼容并存向崇雅黜俗的方向发展的态势。这是与中国古代文化自中唐后由古典形态(典雅化)向近代形态(通俗化)发展的总趋势不相一致的。此种状况反映出审美意识的独特性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曲折性,对宋词本身而言则是利弊相依的。  相似文献   
88.
文章通过对晏殊的《踏莎行》、柳永的《秋夜月》英语译文的分析,试图展现宋词所独有的感伤抒情气质,观察不同叙述视角与期待视野,体味翻译美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89.
华彤庚 《云梦学刊》2011,32(1):107-110
李元洛的《元曲之旅》,将元曲通论与文化散文对接,以现实生活与元曲意境互参,语言鲜活泼辣,感情激越深挚,字里行间闪耀着历史辩证法和艺术辩证法的光芒,显示中国诗评的诗性传统并未断裂。  相似文献   
90.
作为金代首屈一指的词人,元好问在如何继承宋词面前表现出的是一种兼收并蓄、勇于超越的自负与自信。在抒情范式和词的章法结构等方面元氏超越了"豪放"与"婉约"的樊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词风。在宋词对金词的熏染以及金词对宋词吸纳过程中,起到了整合、创新甚至提升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