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442篇 |
免费 | 392篇 |
国内免费 | 11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50篇 |
劳动科学 | 24篇 |
民族学 | 789篇 |
人才学 | 175篇 |
人口学 | 49篇 |
丛书文集 | 3027篇 |
理论方法论 | 623篇 |
综合类 | 8747篇 |
社会学 | 807篇 |
统计学 | 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9篇 |
2023年 | 208篇 |
2022年 | 246篇 |
2021年 | 334篇 |
2020年 | 337篇 |
2019年 | 266篇 |
2018年 | 160篇 |
2017年 | 302篇 |
2016年 | 352篇 |
2015年 | 530篇 |
2014年 | 952篇 |
2013年 | 873篇 |
2012年 | 1003篇 |
2011年 | 1140篇 |
2010年 | 1080篇 |
2009年 | 1042篇 |
2008年 | 1187篇 |
2007年 | 941篇 |
2006年 | 750篇 |
2005年 | 647篇 |
2004年 | 615篇 |
2003年 | 540篇 |
2002年 | 417篇 |
2001年 | 347篇 |
2000年 | 231篇 |
1999年 | 126篇 |
1998年 | 69篇 |
1997年 | 61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132.
原始宗教是原始氏族———部落制社会的伴生物,是氏族制社会的上层建筑。适应氏族———部落制的社会存在,原始宗教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初民的生存需要和群体组织延续的需要,原始宗教在事实上从诸多方面满足了这种需要,在人类早期文明发展史上体现了其应有的文化价值。可以说,如果没有原始宗教及其文化功能的发挥,人类文明的维系、积累和传承就失去了精神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3.
认知现象历来是哲学家关注的焦点。亚里士多德的认知目的论,笛卡儿的认知预示论,洛克的认知观念论,哈特莱的认知实在论,休莫的认知实证论,康德的认知先验论,这些关于认知现象的观点虽然只是哲学的猜想和分析,但为认知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4.
当今《诗经》研究面临的困境有《诗经》文本的不确定性、历史文献与"地下证据"难以取舍、《诗经》中诗歌的起源观点的不统一以及《诗经》研究能否达到客观性等疑惑。国外研究者采用认知诗学等方法论对《荷马史诗》进行的研究,有深远的借鉴意义,而从心理的客观性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可成为《诗经》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5.
王永红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5):132-134,143
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依据教育心理学理论通过实验探讨了语音、构词和语义对英语词汇学习的作用。实验中对受试进行了两次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音标、构词和语义知识对词汇的再认和重现有积极的作用;教师指导下认知的实验组的成绩显著优于未进行认知加工的对照组的拼写成绩;在深化词汇意义联系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和动觉,从语音、构词、语义多方面促进词汇广度和深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国"尚武"风潮盛行,梁启超感到必须面对"死生"问题。在探讨支撑"死生"问题的理论根据时,梁启超认为其他国家的宗教各自有死后的世界,尤其是佛教追究到终极,而中国古代思想在这方面鲜有系统论述,这是一大缺憾。梁启超试图从佛教和墨学的理论中来探寻死生观的精神依据。但在讨论轮回的时候,梁启超不谈"无我",而着重于"有我",即他重视"有我"在世间的功用。梁启超得到心理学的后盾之后才谈论"无我",还提到墨子的明鬼论,同时要援用"魂学"来补足墨子的死生观。在梁启超那里,"精神"的含义也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他原来将"不死"作为"精神"的表现,但后来逐渐将其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核心即"精神文化"而赋予其价值。与此同时,梁启超还注意到不能用西方宗教观念涵盖中国民间文化,将中国民间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而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137.
在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体系中,宗教既可判定为麻醉人民的鸦片,也可提升为人们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还可以概括为满足人们自己信仰的需要。对宗教可能产生的消极性、中立性和积极性的功用判断,要具体联系宗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之关系来估量,不能采取一种静止孤立的方式来片面决断,因而马克思主义宗教功用论是一种动态的和发展的观点,说到底,是一种辩证法的宗教功用论。故此,以马克思主义宗教功用论之辩证法为依据,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面对不可回避的宗教问题,要甄别其中不同性质的功用,清除其消极因素,引导其中性势力,倡导其积极效能,以此来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 相似文献
138.
唯物主义方法作为为中国哲学的研究范式,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命题及观念的发掘、整理与解释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提供了特殊的理论架构,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丰富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但是,将唯物主义认知范式应用于中国传统哲学研究,必须妥善处理如下问题:不能以唯物主义为唯一的方法,以避免对中国传统哲学解释的简单化;不能以唯物主义为个别的方法,以避免对中国传统哲学解释的教条化;不能以唯物主义为至上的方法,以避免对中国传统哲学解释的模式化。质言之,若要使唯物主义范式在中国哲学研究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传统哲学的特殊性及这种特殊性对于唯物主义方法的可适性范围与程度是必须认真考虑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9.
概念合成理论在语言学界,特别是认知语言学界得到普遍关注,其理论核心概念合成成为诸多语言认知活动的理论模式。本文试图以该理论为可操作的分析框架,对情感隐喻的意义建构和概念形成轨迹进行探讨,以了解情感隐喻的认知特点,论证利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其进行阐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0.
王今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5):91-94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派的隐喻理论揭示了隐喻普遍性的原因,也指出了英语教学中隐喻的重要性。涉及到隐喻的英语语言现象是中国学生理解和运用的难点。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尝试将认知隐喻学中有关概念隐喻的理论引入英语教学中,并探讨其应用价值,以探索解决英语教学中涉及到隐喻现象的教学难点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