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7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80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71.
《乐记》指出:“乐者,乐也”。音乐何以同于快乐?从《乐记》对音乐的论述中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乐源自于音,音源自于声,声源自于情,情源自于性,性归于善,尽善为仁,君子以得仁以为乐。所以由快乐的内心向外表达就是音乐之所出(即创作),其逻辑路径为:乐(快乐)——仁——善——情——声——音——乐(音乐)。音乐向听者内心渗透就是快乐之所归(即欣赏),其逻辑路径为:乐(音乐)——情——善——仁——乐(快乐)。作乐者由快乐的仁心发端为动人的音乐,鉴赏者再由动人的音乐开启快乐的仁心,以此建立起儒家视阈中审美活动与道德自觉完美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72.
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研究的理论范式与学科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当代显学之一的文艺美学,在短短的近三十年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并呈现了几种具有学术原创性的文艺美学学科理论范式.主要包括:胡经之的"体验论"文艺美学;童庆炳的"阐释论"文艺美学;周来祥"和谐论"文艺美学;杜书瀛的"价值论"文艺美学以及朱立元的"意象论"文艺美学等.这些理论范式均以审美活动论为基点,对文艺美学学科定位、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理论范畴等作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建构.上述五大家的文艺美学都是审美现代性、美学现代性和文艺理论现代性的产物.我们应该在五大家已经建立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实际做出发展与改变,以期重建文艺美学的新现代性.  相似文献   
73.
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语文教师的审美素质结构包含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提高语文教师的审美素质途径有三:学习美学基础理论知识,参加审美活动,按美的规律塑造自身和指导教学实践,形成审美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74.
2011年西安世园会正在以独特的方式妖娆上演。作为这座城市最古老的大学,我们姑且以学术的方式,邀请部分专家对当代文艺学发表高见,并以此为"唐风汉韵"再献上几份"锦绣斑斓"。当代文艺学已经不满足于"李白杜甫司马长卷",但在这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时代,人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让我们所重构的礼义春秋能够和世界接轨。"重新进行创造性的阐释"不但意味着我们应该有"走为麒麟飞为鸾"的自由心态,而且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有"秋风谬掌花柄权"的机制和氛围。古代长安已经有了足够多的辉煌,当代中国的文化气候正在召唤着更多的辉煌。从思想构筑上说,纯粹的传统的中国的文艺学已经不可能了。如果说文艺是距离潜意识最近的意识形态,那这种潜意识的通俗化说法就是魂魄。重塑文艺学魂魄的途径之一是用"究天人之际于文本"的方法来丰富我们的审美历练,用"通古今之变于语根"的方法来深化我们生命的意义。文艺学的当代建构中还有许多更丰富、更深刻的意见,我们期望以此"沧海之一粟"而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5.
胡亚敏 《江汉论坛》2007,26(12):75-78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与方法,分别从审美的资本化、审美的普遍化、审美的欲望化和审美的过度与不足四个方面考察当代中国审美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并对之重新予以评价.本文认为,审美不再只是纯粹的艺术旨趣,它背后有资本的运作和控制.同时,审美逐渐成为城市空间普遍存在的社会生活形式,而审美的这种普遍化与审美活动的民主化和个性化相伴而行.审美的社会功能也有所改变,它不再仅充当救赎和批判的功能,而是通过审美以释放和平复人们的欲望.本文还认为,当今突出的问题是审美不足,主要表现为审美心境的空洞.因此,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提倡"审美的生活"都可视为一种使生活恢复自由与诗意的努力.  相似文献   
76.
文艺消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这个研究对象的顽强的客观存在迫使我们必须去研究它、认识它.文艺消费不是一个先验的逻辑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和实践问题.在现代社会,经济的中心客观上必然由物质生产转移到文化生产.图象化和景观化是当前文化消费的重要特点,我们应当正视这个事实,按照当代审美活动的特点来正确对待公众文化消费的欲求,引导中国文化产业、文艺产业良性发展.文艺消费对文艺生产的影响也渗透到了文艺样式的层面.现代文艺消费模式所制约的不仅是文艺生产的内容,而且是文艺生产的形式.  相似文献   
77.
中国美学的“志”范畴兼指人类理想和自由意志,因而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志”潜在地制导着心灵的双向运动,赋予审美活动以理想性、超越性;它在个体人格修养中居于基础地位,从根本上推动艺术家进行创作,并制约着气、骨、意境等的形成。  相似文献   
78.
美与生命同步诞生后,在人类审美活动的征程中相依相偎,同荣共枯:生命的盛衰存亡决定着美的变化得失;美的发展变化推动着生命不断向全面发展的自由生命奋进前行。自由生命的本质决定着美的本质,美是自由生命的表现。自由生命表现在自然事物、社会现象和艺术作品中,则分别生成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自由生命是审美活动的轴线和灵魂,审美创造是自由生命的表现,审美欣赏是自由生命的提升、丰富、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79.
东方美学中的泛生态意识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方美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其始终贯通着生态意识,处处渗透着对自然生命的崇拜与赞美.其以整体的、和谐的、有机的生态雏度现照天地山川、自然万物,诉求天地人舍一的大美之境.东方荚学也始终和自然形象纠合在一起,无论是集中体现美的艺术领域,还是具体的审美活动,都把妙悟自然,参透大字密钥为其鹄的.东方美学也强调流动之美,其以诗意的幻想体验自然生命的意义,以整体直觉的形式把握人类情感本体,以内省的方式化解生命的扭结,以诗教乐教的途径构筑诗意化生存空间.诸多方面成就了东方美学的泛生态意识特征.  相似文献   
80.
范式形成是学科成熟的标志,范式转换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范式转换,一方面意味着研究主体思维空间的拓展.另一方面也必然带来研究内容的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近百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三次转换,出现了四种形态:文艺认识论范式、审美活动论范式、文艺生产范式、文艺文化学范式.每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的形成既迎合了历史要求,同时又是对前一范式的合理继承与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