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7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本文以许烺光在《家元——日本的真髓》中提出的文化比较维他命模式为参照,梳理并归纳了许烺光对中国、美国、印度文化的比较研究以及中日文化比较研究。笔者发现许烺光的维他命分析模式具有跨越主客位的优势,从而为系统地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提供了逻辑起点。许烺光的人类学反思作品《彻底个人主义的省思》,则主要着眼于为不同文化之痛提供纠偏处方。其海外研究的主要缺憾在于历史的局限性,以及运用平均社会人假设,从而忽略了人的能动性。与此同时,维他命的分析框架还陷入了东方式的直观主义。但总的来说,许烺光的学术胸怀与学术探索值得致力于海外研究的晚近后辈学习与参考。  相似文献   
22.
审美人类学主客位视野中壮族歌圩及其文化符号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歌圩并非纯粹的文学研究对象和孤立静止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歌圩的内容、形式、功能等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停留在传统的文艺理论指导下的歌圩研究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为使“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们对壮族歌圩的变化有清晰的认识,应立足于文化人类学的整体观、时空观,把壮族歌圩看作一种动态的文化现象,运用主客位互换、解释人类学等方法及文化变迁理论对其进行立体性的研究,以提升壮族歌圩在与经济、文化互动中所体现的符号象征意义,使人们对其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