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5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乾隆年间,清政府重新统一新疆天山南北,为戍边,自东北调遣驻防军携眷进驻伊犁,组成“伊犁四营”。其中的索伦营由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组成。他们在今霍尔果斯河两岸屯垦游牧,驻守台站和卡伦,换防塔尔巴哈台和喀什噶尔,巡查边界,御外侮,平内乱,又遭农民起义的冲击。新疆建省后,又恢复其驻防军功能,直至辛亥革命解甲。  相似文献   
72.
如淳“更三品”说对汉代力役制度作了注释。由于他在分类上将属概念(卒更)与种概念(践更、过更)对等并列,在概念使用上将纳更赋者视为践更,同时又将所谓“戍边三日”的代役钱视为过更,从而造成很大混乱。如淳所谓的“戍边三日”之制,既无理论上的合理性也无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从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看,它其实是不存在的。如淳所谓的“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也与汉代复除制度不合。汉代不存在虽丞相子也要承担之役。  相似文献   
73.
<正>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于2011年11月获批立项(项目编号:11&ZD099),由石河子大学绿洲社会经济与屯垦研究中心张安福教授担任首席专家。文化强国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以塔里木盆地及环塔里木盆地周缘为典型代表的西域是中西文明的交融地,所形成的多元文化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4.
马大正 《学术探索》2006,1(2):100-108
两千多年的新疆历史发展,展现出了若干特点和规律,值得人们总结和借鉴。从政治上看,自西汉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以来,新疆一直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管辖治理之下,尽管各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治理方式各有不同,但总的趋势是中央王朝对新疆的管理不断深化。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设立行省,新疆由此完成了和我国其他地区融为一体的进程。从民族分布和民族关系上来说,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种多民族聚居的格局是历史上众多民族长期融合、发展的结果,在新疆多民族聚居格局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和好交往是新疆民族关系的主流,与此同时,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战争和冲突,这是阶级社会各民族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新疆各族人民的国家观念进一步升华,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从宗教上来说,新疆有史以来即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伊斯兰教从来都不是新疆地区唯一的宗教,伊斯兰教在新疆地区的传播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历史经验表明,宗教与世俗权力分离是保持新疆稳定的基础。从文化上讲,新疆文化是由众多具有不同特点的民族文化构成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存与相互认同,既是新疆文化整体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各民族政治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从屯垦戍边政策的历史定位来看,屯垦戍边是历代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的重要内容,屯垦戍边既有利于保障边疆的巩固和稳定,也有利于促进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5.
作为拱卫国家安全的前沿性区域,边境的安全及其治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家安全的有效维护有赖于全社会形成一种国家安全意识和观念——国家安全文化,而国家安全文化在边境地区则突出表现为拱卫、保障边境安全的“戍边文化”。基于戍边历史、边境场域、政府建构因素形成的戍边文化,广泛分布于沿边生活的社会群体之中,构成了边民守边固边、自觉参与边境安全治理的心理驱动机制,是一种基础性的边境安全治理资源。随着国家发展形势的深刻变化,边境安全及其治理的内涵也极大地丰富和拓展。在此背景下,有效推动传统戍边文化的转型和重构,进而构建起一种新型戍边文化,成为边境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治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6.
一、充分认识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重要性首先,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其次。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再次,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77.
兵团精神是兵团团场团歌创作中永葆活力的底色,兵团团场团歌的创作源自于兵团军垦战士屯垦戍边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其独特的映射功能反映了屯垦戍边的生产生活及绚丽多彩的人文风情,传承和弘扬了兵团精神。该文探讨了兵团团场团歌的艺术特点以及对兵团精神的内涵意蕴,解析团歌强大的感召力与凝聚力、积极的宣传推动作用、广泛的社会教育功能等时代价值,为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凝心助力。  相似文献   
78.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实现新疆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战略力量,其发展壮大对于实现祖国统一、国家安全、民族团结、边疆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兵团工作,在加强兵团正规化国营农场建设、组建兵团边境值班部队、恢复兵团体制等方面作出了诸多有益探索,进一步丰富拓展了兵团发展壮大的基本历史经验,为兵团战略地位的持续巩固、特殊作用的充分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9.
西域在唐代国家安全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唐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唐代西北边疆安全体系的建设。在治理策略上,先是进行屯垦固边活动,有效促进了边疆开发和社会稳定;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制度建设,实行因地制宜的行政管辖;在屯垦开发的民族合作中,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逐步增强,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有效促进了民族融合。由此,在唐朝管辖西域的一个多世纪中,有效保障了丝绸之路和西北边疆安全,大唐盛世局面进一步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80.
屯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因其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阎锡山的河套屯垦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是建国前政府有组织地对河套农业经济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开发,它对当时乃至以后的河套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章通过阎锡山河套屯垦的历史背景、组织机构、业绩和没落过程等问题的论述,大体上澄清了阎锡山河套屯垦的历史过程。了解阎锡山的河套屯垦,对于我们理解现今的河套文化和河套旅游经济开发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