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96篇
劳动科学   40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2篇
人口学   38篇
丛书文集   189篇
理论方法论   35篇
综合类   334篇
社会学   49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城镇化的核心问题,目前连云港市农业人口尚未实现长期性转移,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较低。结合连云港市农业转移人口现状,对推进连云港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2.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转变为市民。然而,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广大城郊地区却出现了“被市民化”现象,即一种农民非自主选择的制度性市民化现象。农民失去土地是“被市民化”的根本途径,而户籍制度改革、职业变更、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在农民“被市民化”过程中具有间接辅助作用。文章对农民“被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暴富”后的困境、精神边缘人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市民的角色再造加以思考,以期为“被市民化”的相关研究及实践完善提供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3.
丁静 《河南社会科学》2014,(11):114-116
受二元社会制度制约,我国的市民化是不完全的,农民工职业转换与身份转换不同步,进得来城市但融不进城市。表现为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市不同权,收入低,市民化能力弱,绝大多数只能居住在城中村、棚户区,居住条件十分恶劣。顺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必须构建"半市民化"进程中伴生的不良现象的预防机制,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加快社会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工市民权,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市民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4.
正一、新型城镇化下农民工市民化的宏观背景(一)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导向2013年,若干重大会议均围绕着新型城镇化展开论述。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重大会议如此密集地讨论市民化议题是绝无仅有的。6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报告,指出"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把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放在突出位置","要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同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  相似文献   
105.
失地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本底支撑。但失地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着如下困境:被动城市化滋生了失地农民对城市化的拒斥性认同;集中安置解构了失地农民固有的生活方式;社会比较产生的挫败感消解了失地农民的城市认同;安土重迁的乡土情结阻碍了失地农民对城市的情感认同。破解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困境急需建构失地农民对城市的社会认同:一是要千方百计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安置;二是要加强对失地农民居住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三是要建立失地农民心理疏导机制,重构失地农民以情感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网;四是要多措并举重构失地农民新的社会交往网络。  相似文献   
106.
107.
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共生与错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进程有着必然的共生关联,但是在实践中,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践事实与迅猛的城镇化进程相分离。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的经济驱动型特征与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给付型需要错位,国家推进人口城镇化的强意志与地方政府的弱反应形成反差,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与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存在矛盾。在城镇化发展中,要以“共享“为理念,重构农民工的城市权利;以“主体性”为依归,尊重农民工的市民化选择;以“均衡发展”为目标,拓宽农民工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8.
基于2019年从广州、福州、郑州和武汉四个城市实地收集的764份数据,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构建理论假设,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析“新户改”背景下农民工群体户籍转换意愿生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民工越符合经济理性、权利歧视规避和承认渴望的动机特征,其愿意转换为城镇户籍的可能性越大;相反,对这些动力作用机制的偏离或“抑制性”越强,其保留农业户籍的倾向性越高。该发现证明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的动力机制在农民工户籍转换意愿形成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突出作为具有经济人和社会人双重属性的农民工个体在户籍选择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追逐导向、权利维护诉求、社会承认渴望的逻辑行为特征,反映农民工市民化的多元动力结构和复杂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109.
110.
农民工是我国体制转型的特殊产物,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迁催生了"农民工"的概念。2018年,我国农民工的总量达2.8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0.70%。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的市民化将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至64.04%。大湾区是我国最发达的城市群,历来都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首选之地。本文根据2011年-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大湾区九市农民工的人口流动情况进行梳理,发现大湾区九市农民工的发展早于全国5年,并且该区域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强烈,但该趋势并不稳固,农民工的返乡倾向明显、城市身份认同程度较差,农民工"虚城市化"与"半城市化"的状态明显。由此,本文从个人、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因素对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进行研究,提出大湾区九市农民工市民化治理的路径,促进市民化意愿保持在较高水平以及农民工的"彻底"市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