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8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6篇 |
民族学 | 10篇 |
人才学 | 6篇 |
丛书文集 | 217篇 |
理论方法论 | 30篇 |
综合类 | 373篇 |
社会学 | 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47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39篇 |
2011年 | 50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57篇 |
2008年 | 53篇 |
2007年 | 44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38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张放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6):17-22
晚年毛泽东的愿景由理想和现实交织而成.从思想来源看,该愿景与传统共产主义理想和乌托邦迷思之间存在冲突;从社会结构看,它与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亦存在张力.正是通过种种紧张关系,该愿景体现出了深刻的问题意识.由此,传统以人物为中心的研究范式转变成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范式,这一转变要求我们运用跨学科的学术资源洞悉晚年毛泽东思想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2.
江腊生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20-125
对于新时期初的中国文学而言,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驱使作家从社会历史的层面去思考,而文学本身又需要个体从人性的角度加以确立。很多作品逡巡于政治伦理与民间伦理、人性反思与道德拯救、国民性反思与人民认同等诸多因素之间,在文学反思中表现出多层面的话语焦虑。正是反思与焦虑的相互扭结状态,决定了反思文学历史的广度和人性的深度。 相似文献
143.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作为理性之两翼,既须臾不可分离,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内在的张力。这种张力保持在适度的范围之内,是必要的和合理的。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工具理性的极度膨胀和扩张,大有使二者之间的张力达到极致状态从而导致理性之内在结构发生碎裂之势。鉴于此,有必要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张力进行合理调适,从而使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完整理性为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提供内在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4.
动静之间:和谐论美学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论美学不仅历史悠久 ,而且迄今仍拥有很大的影响 ,得到许多赞同与认可。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对美学在新世纪的发展形成一种思想障碍。事实上 ,和谐论美学是建立于“对称论”文化上的静态的审美观。这种观念不仅早已被现代物理科学从宇宙论方面给予解构 ,而且也已被现代生命科学所颠覆。现代美学应该以体现生命运动的“张力论”来取而代之 ,让美学重新回归充满活力的现实存在中来。 相似文献
145.
承接启蒙自古就有的哲学与宗教、理性与启示之间的内在张力,以及谢林所谓探究具体存在的肯定哲学与探究概念、本质的否定哲学之间的张力,马克思立足于特殊与普遍、经验与超越之间的张力结构,对施蒂纳沿着声扬具体存在之论发展为否定普遍、超越维度的唯一者逻辑的做法提出尖锐批评。从理性启蒙与德性启蒙统一、生产力与道德协调一致的角度来看,施蒂纳推进启蒙的方案是极端的,会导致各种虚妄,招致规范性维度、理想性维度的丧失从而招致虚无主义。物质偶像、精神偶像必须祛除,但物质基础和精神理想必须维护。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表明,只有在合理维持特殊与普遍、经验与超越之间张力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找到启蒙的合理方向。 相似文献
146.
147.
法国著名学者朱利安(Francois Jullien)教授提出间距的概念,试图重建自我与他者之间对话和交流的可能。作为一种新的打开中西对话可能的方式,间距概念超越了非此即彼的中西二元对立思维,强调对话者的独立姿态,这对于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探索具有启发意义。由笔者提出的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的重要理论,肯定了异质文明间比较的合法性。间距观与比较文学变异学有着相近的立场,和而不同的同时又能和实生物,在对待差异性问题上两者皆发现了打开东西方文化对话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148.
149.
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里从生存、情感和文化三个方面描写了离心力与向心力的博弈。追求个性主义的离心力与追求种族凝聚力的向心力之间的激烈冲突为黑人提供了在追求种族平等和社会正义的斗争中实现自我的契机。莫里森不仅继承和发扬了黑人文学的优良传统,而且还对种族偏见与种族歧视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特别是从黑人女性的视角对性别歧视、阶层疏离、价值观沦丧和心理变态等问题,作了深入而犀利的揭露和剖析。黑人内化白人审美观、价值观和交际观后会产生巨大的离心力,时常背离黑人文化传统,与黑人文化的向心力发生激烈冲突。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博弈直接挑战了美国社会的种族文化传统和种族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50.
传统藏戏将教化性和审美性融合统一,形成了具有无限延展的审美空间,被藏民族一代代接受和传承。传统藏戏的多种元素彼此之间相互对抗、冲突和矛盾,形成具有张力的审美空间和强大的审美冲击力,使接受者产生共鸣,在艺术的审美中获得精神的洗礼。在传统藏戏中,主客体巨大反差产生崇高美,体现出藏民不屈的超越精神,以及克服和战胜恐惧后的心灵慰藉和平静;传统藏戏采用佛教逻辑叙述故事,集中体现藏民的人生姿态和精神信仰以及对于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凸显世俗的人性美;藏戏以美的艺术形式和程序化的艺术表演再现普通大众的味与情,形成独具特色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最终达到宗教教化的目的;藏戏中戏师的理性讲述与演员的感性表演形成对照,让受众游走于理性与感性之间,对于人物与情节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性认知和理性反思;藏戏重复与回环的情节设置使故事情节发展更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思想更鲜明,形成了复调之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