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25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213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369篇
社会学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将卷染机的控制系统从直流电机拖动、自耦调压器有级调速改造为交流电机拖动和变频器无级调速。通过对调节对象的理论分析,得到了一种新的控制策略,研制出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器,在不使用速度和张力传感器的条件下,控制系统可自动对被染织物进行恒速与恒张力控制,以利于染色质量的稳定和提高。经实际运行表明,该系统运行可靠,节能增效显著。  相似文献   
32.
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话语的输入给中国现代诗学带来了思维的结构性嬗变。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以一种较为自觉的方式,逐渐转向了对于诗的知性的现代性的追求。具体而言,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知性思维的建构与完善,又主要是以三种理论阐释流向之合力共同促成的。即:经验的传达说,抽象的思考说和张力的综合说。  相似文献   
33.
“比兴”与中国诗学意义的动态生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兴”不仅是中国诗歌独特的表现方法,而且更是中国诗学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它可以作为描述中国诗学意义生成模式的基点。“比兴”意义的生成乃以它所具有的两个意义场之间的二元关系为出发点,通过“取类”、“取象”的方式实现的;两个意义场之间的张力互动在追求意义生成的动态性的同时实现了意义生成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34.
李有光 《中州学刊》2008,(1):243-246
许多观众看完姜文的新片《太阳照常升起》的第一反应是"看不懂",主要因为这个超现实视觉文本所具备的充沛的接受张力和巨大的解释学空间,彰显出该影片的先锋意义和实验内涵.观众之所以"看不懂"《太阳照常升起》,还因为观众的观看习惯已经被众多的情节片、商业片"格式化"了.《太阳照常升起》是一次对图像接受的直白、被动、惰性和消遣的发难与挑战.对这样一部具有先锋品格的艺术之作,仅用票房收入和观众"看不懂"的第一反应去衡量和评价是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35.
一般认为犹太民族历尽磨难而始终能够实现新的发展,得益于其坚定的犹太教信仰,但是犹太历史上不同处境下确实客观存在一些犹太人被迫或主动改教、改宗的行为。运用"宗教市场论"这一宗教社会学理论可以对这种现象给出合理解释。通过对犹太教历史相关史实的分析,揭示出社会资本与宗教资本之间存在一种张力,而且这种张力表现为此消彼长的关系,并贯穿于犹太人进行宗教选择的整个过程。犹太人正是基于对这种张力的消长判断,来做出"理性"的宗教选择。相较之下,传统犹太教更为看重宗教资本,而近代以来的犹太人则偏向社会资本。纠结于二者之间的现代犹太人往往选择折中处理,从而推动了保守派犹太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36.
理性化公共行政参与是参与主客体“依存张力”与“非离散性”之交互取向过程.“依存张力”与“非离散性”在内涵上规定了参与主客体交互的整体表征,在外延上划定了参与过程性内容的边际,也体现了政府与社会这对行政生态关联在“公共性”校导下维持和谐一致的公共生活.“依存张力”与“非离散性”作为公共行政参与理性化范式,既是政府与社会共谋理性需求之结果,也是公共行政“善”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公共行政参与主客体“依存张力”与“非离散性”交互取向,实质是公共行政“善”的演绎,表明公共行政参与是实现公共行政“善”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为此,从制度化层面增加公共行政参与强度,乃为现实之需要.  相似文献   
37.
动静之间:和谐论美学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论美学不仅历史悠久 ,而且迄今仍拥有很大的影响 ,得到许多赞同与认可。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对美学在新世纪的发展形成一种思想障碍。事实上 ,和谐论美学是建立于“对称论”文化上的静态的审美观。这种观念不仅早已被现代物理科学从宇宙论方面给予解构 ,而且也已被现代生命科学所颠覆。现代美学应该以体现生命运动的“张力论”来取而代之 ,让美学重新回归充满活力的现实存在中来。  相似文献   
38.
理论研究需要生态平衡,理论研究需要以多样性、包容性为前提,真理存在于多种观点的互补和制约之中。理论研究需要健康的理论人格,只有健康的人格才会有健康的理论。理论必须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现实性和超越性。理论应该在宣传性与学术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理论必须在社会利益多元化中注重理论的整合。理论的可读性关键就在于它的现实性和人民性。  相似文献   
39.
矛盾在运动中的和解--关于和谐的哲学初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和谐问题展开哲学讨论.讨论围绕矛盾是起着运动本原作用的范畴和矛盾在运动中的和解这两个命题展开.后一命题是对矛盾解决第四种方法的学理概括.同时论述了矛盾在运动中和解的三种方式.认为和谐是矛盾统一和矛盾协调,更具现实意义的是矛盾在运动中的和谐.  相似文献   
40.
复义是文学文本的本质特征,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文本。其于复义,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文章撷取了中国古代诗学领域三种较为特殊的复义现象,分析其形态各异的张力构成,探讨复义的美学效果与张力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