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5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0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316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89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887篇
社会学   34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0世纪90年代晚期以来,大量彝族口逐步迁至东莞打工,在他们中形成了一些工头。这些工头作为"中间人"实现与当地非彝族群体互通与共处,并以此间接性融合的方式在当地扎根下来。工头在此间形成一定体系,发挥着劳务中介、族群文化交流媒介和劳务纠纷代言人三种具体的功能。工头作为"中间人"的功能是多元群体在移民社会重组过程中自发生成的彼此互通的重要方式,是该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种需要。然而,工头本身在此过程中又在固化、形塑和再造新的群体边界。  相似文献   
22.
[摘要]彝族大学生英语学习具有特殊的认知加工过程和认知风格。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其认知的重要原因。从语言环境、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大学教育环境、彝族传统认知方式等方面可发现社会文化因素对彝族大学生英语学习认知的作用机制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3.
空间的认知是近年来人类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特别是对神圣空间生产和建构方面。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空间理论对凉山彝族神圣空间的建构进行研究和阐释,以"木子四作"的世俗空间转换到"木色"的神圣空间化之路为例,认为凉山彝族"木色"神圣空间是被不断生产和建构出来的,反映了凉山彝族对神圣空间的独特观念。  相似文献   
24.
谭洁 《创新》2014,(4):116-1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了广西自治立法权。由于习惯法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渊源,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要充分体现民族地方特色,以便使所立之法易于让当地老百姓接受,产生良好的法律实施效果,因此广西壮族习惯法是广西自治立法的重要参考。壮族地区的树崇拜、三月三歌圩、社公节对制定广西壮族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5.
当前,农村地区彝族青年的婚姻困境问题明显,形式变异的"买卖婚"在强大的社会心理支撑下普遍存在,婚姻困境中的性别差异明显,青年男女的婚姻自由受到限制,固守传统婚姻形式造成多种社会问题。破解农村地区彝族青年婚姻困境,需要给予公共政策支持的外力推动,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内生动力,并最终帮助彝族青年男女突破婚恋的物质和精神束缚,促进农村地区婚姻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6.
海菜腔是云南彝族支系"三道红"的民歌,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建水、开远、个旧等地。海菜腔演唱内容丰厚、音乐形式独特、民族特色鲜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菜腔扎根于彝族人民生产生活之中,蕴涵着彝族特有的文化特质,其教育传承对人产生重要影响,具有特殊的功能。  相似文献   
27.
张璇 《中国民族》2014,(11):52-56
天空一抹微蓝,五彩格桑花随风摇曳,行进在葱绿怡人的大凉山昭觉县,联排彝族新民居依山而建,独具民族风情,宛如一串串宝珠撒落万重山间。"红、黄、黑"是这片民居共同的底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逐渐形成了尚红、尚黄、尚黑的三色文化,并赋予这三种颜色特殊的意义:黑色代表土地,红色代表火焰,黄色代表太阳的光辉。彝族的先民信仰——图腾遗风仍延续至今,只见新居的屋檐、屋脊上寓意吉祥的牛角、羊首造型栩栩如生,房屋外墙上彝族传统的火焰图腾"飞腾"着环绕房屋一周;恢弘的寨门,由村里工匠们运用世代相传的木雕、漆绘技艺匠心营造;身着盛装的彝族姑娘,端起美酒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摆上一大盆坨坨肉,一大盆包谷面,一大盆酸菜汤,彝族传统饭菜香气四溢……  相似文献   
28.
彝族研究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选取彝族火把节口述史作为研究对象,并以纪录片的形式对采访对象、采访内容进行梳理和编辑对于保护和弘扬彝族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为彝族文化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透过纪录片《洛伍扎木、加沙陈家对梁山彝族火把节之口述史》,本文总结出蕴藏在彝族火把节当中的别样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9.
在成书较早的汉文古籍《山海经》中,巫医文化时常被学者们提及。而生活在西南地区的彝族,同样有着深厚的巫医文化。在彝族祭祖仪式中念诵的祭祀典籍《作祭献药供牲经》正是反应这种特殊的巫医文化一部书籍。折射出远古先民从巫术到医术的探索足迹。本文试从文献性质、巫医记载、不死药母题等方面对彝族《作祭献药供牲经》和《山海经》中的巫医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0.
本文通过对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一个典型水族村寨——恒丰乡塘党寨——的田野调查,描述了水族习惯法的表现形式、维护机制及其变迁。文章认为,水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权力的深入、长期的“送法下乡”活动以及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的深刻变化,是水族习惯法发生变迁的主要原因。研究这些变迁及其原因,对于理解和认识少数民族地区乃至整个农村的法治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