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04篇 |
免费 | 136篇 |
国内免费 | 7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65篇 |
劳动科学 | 50篇 |
民族学 | 177篇 |
人才学 | 156篇 |
人口学 | 12篇 |
丛书文集 | 1680篇 |
理论方法论 | 311篇 |
综合类 | 4357篇 |
社会学 | 844篇 |
统计学 | 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149篇 |
2022年 | 141篇 |
2021年 | 196篇 |
2020年 | 170篇 |
2019年 | 133篇 |
2018年 | 77篇 |
2017年 | 131篇 |
2016年 | 162篇 |
2015年 | 241篇 |
2014年 | 611篇 |
2013年 | 491篇 |
2012年 | 599篇 |
2011年 | 622篇 |
2010年 | 576篇 |
2009年 | 609篇 |
2008年 | 683篇 |
2007年 | 533篇 |
2006年 | 378篇 |
2005年 | 371篇 |
2004年 | 318篇 |
2003年 | 271篇 |
2002年 | 280篇 |
2001年 | 256篇 |
2000年 | 194篇 |
1999年 | 103篇 |
1998年 | 45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马海兰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110-111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了符号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符号是一种两面的心理实体,概念和音响形象是紧密相连而且彼此响应的。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符号理论有两个基本原则,即符号的任意性以及能指的线条特征。 相似文献
942.
王宇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9):108-112
本文是研读刘勰《文心雕龙》时的断想随笔。主要系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 ,尤其是文化思想界的一些较为流行的思潮和主张 ,对《文心雕龙》一书的问世 ,以及对书中的部份内容所起到的比较直接、重要的影响 ,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与感想 相似文献
943.
论鲁迅笔下的光棍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理慧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2):84-87
在鲁迅的小说世界里有一系列光棍形象,他们是乡村社会最不幸、最低贱的群体。社会地位的缺失、经济地位的低下,扭曲了他们的人格、毒化了他们的情感,使他们更多地暴露出人性卑劣的一面;成年而元婚,正常两性生活的缺失,使他们将不幸的弱势妇女视为自己的性骚扰对象,从而成为弱势妇女的精神暴君。 相似文献
944.
近代中国对于"美国"形象的想象性塑造,历经一系列微妙的变化.从"恭顺"的"夷族",到"花旗大国";从人们对于"华盛顿"的无限景仰,到美国式政治"乌托邦"蓝本的构建;从林译<黑奴吁天录>透露出的种族摩擦,到旅美华工的惨痛遭遇所激发的对于美国的愤怒与厌弃,中国人眼中的"美国"一直未能获得清晰而明确的定位.也正由于此,才构成了中美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诸多错位与误读. 相似文献
945.
航空广告不仅推广了航空公司,也建构了目的地形象。它是社会经济的晴雨表,反映航空业、旅游业和广告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航空广告的标题、文案、口号、图片、创意等具有独特的编码和诉求特点,表现出航空广告与目的地形象广告之间的同构性,说明了航空广告对目的地形象建构的一致性原则和神圣化模式。航空广告还隐含着飞行与旅游、旅行的隐喻关系、当代网络和全球化的神化、娱乐的消费主义形态、微笑的女性主义含义等多种意象。 相似文献
946.
孙雪霞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4):416-419
《庄子·内篇》之老子或遁于情实,或宅心仁厚,或备受推崇。《庄子》外、杂篇之老子为圣贤师。庄子以"撄宁"发展了老子的"无撄人心"。庄子反思老子,让老子成为自己最大的疑问,他入于老子又出于老子,创辟了不同于老子的敞明之所。 相似文献
947.
谢苗苗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4-15
在《庄子》内篇中,庄子创作出丰富夸张的艺术形象,呈现丰盈的象征意蕴和审美意蕴,特别是塑造了诸多得道者形象,但这群得道者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却存在明显矛盾。其心理矛盾正是庄子心灵矛盾的投射,借此可以更为深入地探讨庄子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948.
饶曙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6-30
所谓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人口、历史、民族等方面的表象特征的总和,是通过大众传媒、影视产品等传播介质所塑造出的形象。它既包括一个国家在国内的形象,也包括在国外的形象。在全球信息和市场流通的前提下,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内形象之间往往相互参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西方国家对中国形象的认知随着时代的变化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直到20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仍表现出两个极端,而在文化的功能上则表现为西方文化的"他者"形象。国家文化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中国电影自其诞生之日起,一方面要保障自身健康发展,同时又要承担起塑造国家形象的使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前提,也是电影产业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关键,只有如此,才能改变当下中国国家形象"他塑"的局面。 相似文献
949.
近期通过的《排华法案》道歉案再次引起人们对19世纪美国排华浪潮的关注。第一位华裔美国文学作家李恩富针对当时的反华情形,撰写了许多争取华人权益的文章。《我在中国的童年》(1887)和《中国人必须留下》(1889)是其中最有名的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分别塑造了正面的华人形象:注重礼节的文明华人、勤奋惜时的情义华人以及不平则鸣的血性男儿,对美国人正确认识华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0.
徐丽娜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5-93
米切尔提出"图画转向"的本意是想为图画争取一个与语言平等的地位,最终却被广泛地推衍误读为"图像霸权"或"视觉时代"的来临。按照米切尔后期的澄清,图画转向在人类文化史中曾反复发生,而由视觉形象引起的焦虑不安也绝非首次。"图画转向"与哲学内部所发生的"语言转向"并不具有承递关系或衔接关系,二者并非同一层面上的"转向"。但如果将二者都看作是某种文化思潮,则它们之间是彼此关联甚至互动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