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6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1篇 |
人才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66篇 |
理论方法论 | 11篇 |
综合类 | 131篇 |
社会学 | 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朱荣英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22-27
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幽灵化预期”旨在表明:马克思主义有一种永不放弃的批判精神和不可超越的根本特性,我们别无选择地要受它的方法的内在牵引。继承马克思主义的遗产,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筛选,抛弃对它的盲目崇拜,拒斥对其作纯学理的分析和抽象性的表述。国际上反马克思主义的“驱魔”运动反而使它保持了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首先继承其实践批判精神。我们必须重新回到、走进马克思,让那些富于后现代意蕴的精神在当代思想集体中复活,从而更好地发挥它对当代社会实践的精神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32.
解构对德里达来说不是一种方法,也不是一种主义,而是一种灵活的思维策略。它指向的是对既有文本的创新式解读和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33.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反对西方传统中的逻格斯。这和美国文学所倡导的"个性化"有异曲同工之处。分析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可以揭示美国文学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点问题从而为培养更具竞争力的英语专业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4.
“解构既不是一门哲学,也不是一种主义,更不是一门科学,它总是多重的。这种多重性以及它在不同国家里表现出的形式的多样性,使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世界性的事物,此外,它总是与某种语言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不仅仅是世界化、全球化,包括解构,都并不是这个世纪才出现的,它们一直存在着。……我最初的解构实践是对欧洲中心论和西方哲学的界限提出疑问。不是为了质疑它们,而是从逻格斯中心主义和语音 相似文献
35.
金敬红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535-539
德里达"解构"理论的最重要的概念是"延异","延异"指的是翻译时存在的时间、空间差异.由于两个文本和语言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活动中形成了原文和译文的一种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使得翻译过程既改变了原文又改变了译文,因此也使原文及原语得以获生."解构"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不可译性"不意味着译者不应该翻译,而意味着在遵守经济性法则下,在译文中创造原文本的多样性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译文中保留差异就意味着对原文本的保护."解构"理论也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在介绍中国文化时应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的异质成分,才是我们借鉴"解构"理论的真谛. 相似文献
36.
以德里达历史认识论为视角探究其解构主义,通过以文本的“延异”解构传统、以解构的话语重申历史性、以“历史终结”的批判澄明历史的发展等三个维度解读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以期揭示其所蕴含的历史性及其解构之维下的建构旨趣。德里达是在承认历史合法性的基础上,以历史客观性、真理性的“建构”为目的,以实现人类历史的“至善”为终极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7.
万向红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3,40(3)
3H思想在20世纪上半叶几乎同时进入到法国,这使得法国哲学界呈现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黑格尔是经过依波利特诠释过的黑格尔;胡塞尔是经过萨特、芬克和唐·迪克陶折射过的胡塞尔;海德格尔是经过萨特曲解过和勒维纳斯警醒过的海德格尔。这一切给德里达早年的学术视野和理路提供了基本的运思框架:“思辨性差异”、“有限性”、“存在的辩证法”、“原素”、“延迟”、“超世间性”、“拆解”和“绝对的他者”等等。再现这一历史文本的效应过程不但能廓清德里达早期思想研究上的迷雾,同时也能防止国内有些学者单纯从文学或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德里达思想作望文生义的解释。 相似文献
38.
互文理论是解构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德里达将文本的概念从有形领域拓展到了无形领域,解构主义的互文理论也不仅仅停留于语言和文本,而是延伸到广阔的文化领域,涉及到文字与思维、文学与批评、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等诸多重大问题.文章拟从文字、文本和文化三个层面分析和梳理解构主义关于互文性的主要观点,力图勾勒出一个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39.
高亚春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5):48-50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德格尔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40.
互联网与中国特殊文化语境交媾幻化,催生出冠绝全球的奇诡风景——当代中国文学极度衰败与极度兴旺并存.这一风景将会如何继续衍化,它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文学的开放性视角在网络时代的诠释——解除控制,或者说失控.这一点,恰恰与德里达的策略——在解构中坚持文本的开放性、在开放的文本中追求表达的无限性——达成了共识.文学活力的奥秘在于必须恢复其原初精神—放弃控制,因为文学是一种生命,注定它一个动态的建构行动.文学的奥秘,只能在行动中永远地逼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