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5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31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论解构主义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构主义是西方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于文学领域的解构批评是一种具有颠覆性和破坏性的阅读理论和实践,它质疑并挑战了语言系统所谓确定文本边界、总体与明确意义的功能。本文以德里达为重点,论述其解构主义批评的核心概念,以对解构主义批评达成要领性理解。  相似文献   
72.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特别是随苏东巨变以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福山认为意识形态领域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斗争已经终结,为此德里达认为,马克思主义虽然存在着结构上的自身矛盾,但作为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的产物,不管从其发展和功用上来看,马克思的精神、灵魂将永世长存。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的批评虽然有失偏颇,但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这些批判,并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彰显其真理性。  相似文献   
73.
斯皮瓦克通过对德里达《论文字学》的翻译阐释,把解构主义理论创建性地引入美国学界。在批评实践中,她不但精到地汲取《论文字学》中的解构主义精髓,并且进一步发扬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念。其贡献在于,借力后殖民批评的多元话语态势,立身于现实文化视阈,存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中,关注属下女性等弱势群体的生存样态,在事实上突破了德里达“文本外别无他物”的文字窠臼,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批评策略,将德里达的文字文本自身也进行了解构,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文本政治批评。  相似文献   
74.
西方语境中,"反本质主义"思想在两个向度上影响着文学理论的知识建构:一是以尼采、海德格尔和德里达为代表的对抗形而上学哲学的思路;一是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家族相似"的概念考察思路。反思二者,更加明晰文学本质作为一个价值问题的存在,无论是文学理论还是文化研究,在如今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作出民主多元的文学理论建设才是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5.
杨大春 《文史哲》2006,(3):150-156
“解构”首先是针对西方哲学文化的一种“内部策略”,但不可避免地涉及与其他文明的“内外关系”。哲学与非哲学的“同”“异”关系于是呈现出两种表现形态:在西方文化内部,哲学始终摆脱不了与文学艺术的关联;与此同时,西方的哲学文化必须正视非西方的非哲学文化。德里达承认了作为他者的异质文化的地位,但他依然没有摆脱“种族中心论”倾向。  相似文献   
76.
本文认为欧洲大陆出现了一个哲学的后H.-G.伽达默尔、J·德里达的时代,令人忧虑的是,在世界范围内至今还没有像样一点的新的哲学思想的出现。在这样的时代,作为他们的学生,我们肩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这些问题,我们无法回避。对他们本人的哲学思想,我们应该在中国现实生活和思想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独立的研究成果。而对于他们的欧洲学生,我们是处在同样的学术起跑点上;特别是当他们对中国的哲学发表意见时,我们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批评,是一件很正常也是很平常的事情。我们对自己应有起码的自信。本文还用中文“机”诠释了arche(始基)、Geschick(命运)、Wesen(存在并活动着)、Zeit(时间)、Dialog(对话)等西方哲学的基本词。  相似文献   
77.
哈贝马斯对于德里达的批判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对德里达所立足的理论前提,即对于逻辑学和修辞学之间经典关系的解构提出质疑;其次,通过阐述德里达与塞尔之间隐蔽的争论,阐明了自己对于文学语言的理解;最后,是对于德里达的继承者们所主张的“文类不确定性”的批判。本文沿着哈贝马斯对于德里达的批判思路,一方面阐明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规范语言)之间的差别,另一方面阐明所谓“文类不确定性”的内在问题,进而阐明文学本质主义(无论是文学中心主义还是文学相对主义)是值得认真检讨的。  相似文献   
78.
陆扬 《社会科学》2006,(12):166-171
德里达在《知识与信仰》中着力阐发了“没有宗教的宗教”的思想,瓦蒂莫和伽达默尔对此也进行了相关评论。但是用道德和公正来定义宗教,以使宗教有其名,却没有一切制度化的宗教教义的束缚,这在语言和民族国家大体为宗教划定边界的今天,亦未必可以指望它来从容应对电子技术、经济科学突飞猛进,剥夺“场域”、移位“场域”的全球化过程。  相似文献   
79.
德里达的解构翻译理论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汉平 《学术研究》2004,(6):115-118
德里达通过“延异”这一富有意味的书写活动和解构策略 ,对一切传统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提出挑战。翻译即“延异” ,它不可能有任何种类的确定性和单义性意义。翻译作为一种书写策略 ,它在抹擦去原有文本的基础上提供另一个书写文本 ,解构和重构在书写中分离 ,又在书写中相遇。任何翻译都是一种播撒、增补、嫁接和重写 ,它是一场没有终极的“自由游戏”。德里达的翻译理论有其深刻的启示意义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80.
海德格尔对文学的论述主要见于他对诗的论述。本文比较的正是海德格尔与德里达在文学上的不同立场。海德格尔认为,诗、文学能够让存在者的存在敞开;德里达则认为,文学作品诸方面都与存在无缘。德里达认为,在增补、替代、能指的游移以及延异等文学行动中,存在的出场总被一再地搁置、进而被取消。在不同于海德格尔的文学立场中,德里达要完成的正是对在场形而上学的彻底批判,他对海德格尔的推进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