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141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53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23.
历史的作用就是对当前有所帮助。这是美国作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说的。  相似文献   
24.
1、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一楼“新安堂”内联) 释:明清时期的徽州是富贵华丽之乡。徽商驰聘商场数百年。甚至掌控着全国的经济命脉,实是得了徽州这一方山水的灵气。齐云山古称白岳,与黄山比肩而立,合称“黄白”,两山钟灵毓秀,是徽州人杰地灵的象征。当时民间盛传“如果想升官发财,得先到黄山和齐云走一趟”的说法,在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笔下,便有了“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  相似文献   
25.
著名农村经济专家。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象在黄山考察期间一路看,一路说,真知灼见,散如珍珠。陪同的市人大副主任项金如用心记来,从容写去,悠悠情怀,读者可鉴。 11月5日。“中国徽州古街文化论坛”在屯举办。叶显恩、张脉贤、俞伯灵等省内外专家学者约50余人出席论坛。大家在发言和讨论中时徽州古街的历史、形式、特色、文化内涵及开发利用价值做了精彩的阐述。兹将有关专家学者的讲话内容摘要刊出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6.
《社科纵横》2015,(7):128-135
明清时期,扬州以其优越的地理区位、商业贸易条件和两淮盐政中心的地位,吸引徽商前来经营,徽商在以扬州为依托,进行商业活动的同时,也为扬州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近代扬州地理区位优势的失去、票盐制改革、西方经济入侵等因素影响,扬州逐渐衰落下去,徽商也随之衰落。扬州和徽商两者呈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本文旨在通过对具体史料进行分析,来探究徽商与扬州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7.
明清时期的晋商与徽商,由于地域文化及其宗族关系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企业运营机制。在实践中,他们各自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率的具有历史适应性的企业制度,但是,二者均没有形成企业制度创新的内在利益冲动,使企业以一种自增强机制蜕变为现代企业制度,最终走向了衰落。通过对其不同企业制度形成的机理及其兴衰的分析,总结出晋商与徽商兴衰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正在进行的企业制度建设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8.
在对中国儒家经济伦理思想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义利观"给予重点剖析,并对儒家经济伦理的典型:徽商和现代儒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9.
明清徽州社会利用宋明新儒学的世俗化伦理思想,对儒贾(士商)观的内涵和职业伦理价值做了转换与重构,提出"贾不负儒"、"良贾不负宏儒"和"左儒右贾"、"儒贾事道相通"、"贾服儒行"、"士商异术而同志"、"儒名贾利"、儒贾"迭相为用"等反映新儒贾观的诸多新概念和命题。这些概念和命题有着丰富或特定的内涵,相互之间存在密切的思想联系,既反映了明清徽州在儒贾观的转换和重建方面的多重认识,又体现出这些新观念仍然秉持儒家的核心价值取向,并未脱离儒家传统。  相似文献   
30.
徽商的经营理念和经营体制给现代经济生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徽商的发展过程、经营原则、经营方式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认为古徽商商业运营的理念和在商号管理、商号运营中所蕴藏的传统商业文化,反映出几百年来徽州人打破地域限制到全国各地去经商的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其公平守信的经商原则、以义取利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民间商会组织的强大功能等,为现代中国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了许多值得汲取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