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8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11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雅明从灵晕、震惊、经验等角度对机械复制时代社会文化的批判解读具有怀旧倾向,既执著于古典艺术灵晕的神圣感,又觉察到自身受限于机械复制时代的话语情境而倍感焦灼,技术、市场与消费加快着对艺术和思想的庸常化解构。"怀旧"成为当下诗歌乡土经验写作的文学母题,诗歌独立的精神指向和人文关怀,在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冲突中确立彼此的存在,乡土内涵的外延超越地理空间而成为想象的场域。以怀旧为切入点,可阐释当代诗歌乡土经验的书写、怀旧的范式、认同的危机以及写作资源的贫瘠,指出当代文化语境下诗歌乡土经验写作的转型变化,区别于乡土的传统意义而成为对当下生活场域的文化反思与理性自觉,聚焦于"当代性"而非乡土意象本身。  相似文献   
92.
凭着两本薄薄的随笔集,查尔斯.兰姆享誉世界,与蒙田并列齐名,为柯勒律治极力推崇,被读者和批评家公认为英国随笔散文的典范代表。本文试图从其平和淡泊的处世态度、亲切随和而又幽默的叙事风格、主题上的个体性和怀旧色彩以及其善良博爱的心,来分析其散文备受礼遇的原因。  相似文献   
93.
归国留学人员是国际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我国归国留学人员的不断增加,与归国留学人员息息相关的工作环境、生活待遇和发展空间等问题相继出现.归国留学人员在留学期间形成的西化情结、精英情结、高薪情结、怀旧情结等观念误区与此有关.归国留学人员要创造自己的历史,就必须主动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关键是观念的再本土化.  相似文献   
94.
95.
96.
林饶 《老年世界》2011,(23):22-22
老年人喜欢怀旧。如果一味沉湎于往事,会使人情绪忧郁;而我则顺其自然,以积极心态面对怀旧,不仅充分享受了对岁月的眷恋之情,而且从怀旧中获得暮年的欢乐。  相似文献   
97.
《领导文萃》2011,(14):138-139
在改革开放前的火红革命年代,“红歌”曾经是中国人民耳熟能详、几乎人人会唱的歌曲。中国“告别革命”后,仍有不少红色经典歌曲,因为旋律优美,歌词感人,加上民众的怀旧心理,一直在民间传唱不衰。此外,也有些中国音乐人以改曲、  相似文献   
98.
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文坛著名剧作家.他注重对美国南方女性人物的刻画.文化冲突,个人内心的怀旧情结以及当时男权社会的压制三方面共同造成了威廉斯笔下两位典型女性人物阿慢达和布兰琪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99.
席勒作为19世纪末期的一位忧虑时代的知识分子,作品中充满了无尽的对一去不复返的自然、完整的人性、过去的怀念。然而他并不沉迷于这种怀旧的情绪,并清醒地意识到现实的不可逆转才是事实的真相。于是,他通过强烈质感的对立,鲜明地摆出了强势的矛盾双方,但阐述问题并不是席勒的最终目的,他所寻求的是“通过美在双重混乱中恢复原状”,达到一种平衡的美。这种美的理想状态不是两面的游移、摇摆,更不是抉择,而是通过承认二者的对立,进一步结合,使感性与形式能达到平衡的显现。在二者到达极致,合而为一时,便是这种平衡美的最高境界,超越了平衡的美,以此来达到审美救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0.
沈从文把湘西当作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拥有独特历史文化资源的地域,当成满足人的依附感和归宿感的永远家园,以怀旧的角度切入,通过对湘西怀旧世界三个层面的塑造,展示了他在一个变更了的社会语境中重新确认自己、把握自己,从而把握世界的动态过程,不仅实现了自身前所未有的重要的精神蜕变,也是寻求生命意义重塑民族精神的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完全是一个个体与世界,主观与客观或者多重精神及实践因素的相互生发和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