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4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1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 ,清政府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而被迫进行了三次改革 ,这些传统内的变革却开启了超越传统的变迁 :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工业化 ;戊戌变法扳动了中国社会意识近代化的阀门 ;清末新政迈出政治近代化的步伐 ,但三次改革却没能使中国近代化持续地“化”下去。原因在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才是近代化的保证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封建统治者进行的自我更新有其局限  相似文献   
62.
史家蒋廷黻说,鸦片战争没有惊醒老大民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至少耽误了20年。我以为,如果着眼于制度文明变革的话,至少耽误了半个多世纪。张謇1853年出生,康有为1858年出生,梁启超1873年出生,历史要等到他们,当然还有谭嗣同、张元济以及陈宝箴、陈三立等新人物登场,才有了点新迹象。  相似文献   
63.
论洋务派在戊戌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戊戌思想解放运动,洋务派从多方面作出贡献,如:推荐早期维新派的著作,积极支持办《时务报》等报刊,鼓吹变法等。但在变法运动走向高潮之际,洋务派把批判压制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放在首位,从而又严重阻碍了思想解放运动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4.
安徽新型高等教育的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新型教育始于洋务运动,是被动的应急措施,旨在救亡图存。安徽的新型教育发端于维新变法。甲午战争的失败,暴露了洋务教育“囿于一材一艺”、“不明大体”。由此由“西艺”而及“西政”。1897年成立的求是学堂,是安徽第一所新型学堂,属大学预科,是安徽省新型教育的萌芽。这种新型教育从高等教育开始,而后普及中、小学,是不正常的逆势发展,它是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但它仍象征着新阶段的开始  相似文献   
65.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结果迥然不同,这与领导者在战略部署、策略运用上有很大关系.中国的维新派战略上"躁进",策略上"轻率",没有抓住有利的改革时机.相比之下,日本明治维新领导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纲领,"稳扎稳打"地推进改革,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才干.  相似文献   
66.
杨卫民 《人才开发》2009,(10):51-52
一、从仕途到出版出生于书香世家张元济(1867~1959),是清光绪朝进士,曾任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其祖上张奇龄曾立下家训:"吾家张氏,世业耕读;愿我子孙,善守勿替;匪学何立,匪书何习;继之以勤,圣贤可及。"世代相传,影响至张元济。戊戌变法时期.  相似文献   
67.
本文从运动的主体、运动主体对现存制度的态度以及运动的方式、途径三个角度对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予以考察,提出了戊戌变法运动是一次社会学命而非社会改良的观点。  相似文献   
68.
为了在中国实现立宪政治 ,维新派主张应首先从教育入手实行变法 ,为此 ,在戊戌变法期间 ,他们提出了一整套革新教育制度的方案 ,内容包括 :废除八股文 ,改革考试制度 ;开办现代西式学校 ;用西学教育国民 ,提高国民素质等等。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维新派革新教育制度的方案及其影响 ,认为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教育制度的现代化运动 ,并由此推动了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9.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改革者没有平衡好保守派和革命派之间的关系,不具备高超的政治技巧;“一揽子”解决改革所有问题,容易触犯多数人的利益,树敌太多;没有将费边战略和闪电战术配合起来使用,不能制定合理的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70.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若干条件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新前在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了一个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阶层,他们是藩政改革的核心力量;中国维新派没有日本那样的强藩作后盾,从未真正夺取过政权。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形成一个稳定而又开放的文化系统;中国统治者素以天朝上国自居,没有决心与勇气去改变现存的体制,从根本上学习西方。日本明治维新主要领导人大多数参予了藩政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中国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人虽然有进步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但疏于政务,缺少谋略。日本明治维新的中坚力量是日本的下级武士;中国维新派主要是从官僚和知识分子中寻求支持。明治维新时期,良好的国际环境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戊戌变法时中国是列强在远东争夺的主要目标,不可能真正独立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