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历史上今青海省化隆县为"戎"或"西戎"的核心居住区,也是"河湟"地区的组成部分。我国西部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在此相互交往、征战、交融,使史称"戎"的民族已不复存在,但"戎"这个部族名称和地名得以保留下来,一直延续至今。唐朝开元年间,吐蕃占领"戎"地,并在此置守捉使。吐蕃王朝覆灭后,其后裔逐渐由兵演变为民,但他们一直保持着祖先的服饰和尚武习俗,保留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射箭等传统活动。 相似文献
22.
面对奥密克戎疫情对上海消费市场产生的深刻影响,应加强对应急保供精细化管理的研究,有效组合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力量,增强保障民生供应、维护市场秩序的能力。随着社区团购的兴起,未来以大型线上平台为主导、供应链触角延伸至社区单元、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或可得以快速发展,对此应加强研究和规范引导,以利于其商业模式、示范场景的复制推广。 相似文献
23.
随新民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作为封建制度的忠诚卫士,李鸿章在内忧外患的晚清末年粉墨登场从事外交事务。从维护统治阶级及其自身的既得利益出发,其所思所为无不打上时代的和阶级的烙印。作为洋务派的中坚分子,李鸿章尽管较早地意识到“天朝上国”观念的陈旧和“打开国门师夷长技”的必然,并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但是,在国家主权、领土都不完整的前提下,其以“和戎”和“保全和局”为根本宗旨,以“以夷制夷”为指导性策略,以“诚”为外交原则的外交思想是扭曲的。扭曲的外交理论串起了晚清末年更为屈辱的外交史的后篇。 相似文献
24.
杨惠玲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4):19-23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以陇山为中心的甘、宁两省区古代戎族社会区域内,发掘清理出了文化内涵相似,具有鲜明区域特征的青铜文化地点.这种文化不同于"北方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鄂尔多斯青铜文化,透过这些文化可看出当时戎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5.
陈世松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2):45-52
蒙古军占领成都,是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深入西蜀堂奥之区,建立永久性据点,作为立足"根本",进而顺江东下、攻灭南宋的战略布局。占领成都不仅有助于充实蒙古军事实力,也为日后蒙、宋两军在川蜀对峙格局奠定基础。在平定四川、灭亡南宋的战争中,蒙古军借助成都平台的战略支撑,发挥了招降纳叛、统军伐谋、转饷馈漕的重要作用。元朝灭宋后,成都作为四川蒙古军都万户府驻地,是全国著名的军事重镇,兵戈军戎色彩极为浓厚。成都之所以能在元朝大一统的格局下,在"马上取之,马上治之"的进程中,彰显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与成都本身的战略位置有关,也与亡金、亡宋后的形势有关,更与全国统一后的国内时局有关。 相似文献
26.
赵丽娜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6-19
蛙类崇拜是远古时代我国西北羌戎民族普遍盛行的信仰文化,蛙纹的神秘性与女娲神话形成象征性关联.随着东西民族文化融合,古羌戎民族主导性图腾发生转化,蛙崇拜观念被覆盖,华夏龙蛇文化成为主流,女娲神格走向“龙蛇化”. 相似文献
27.
28.
廖杨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6):69-74
夏商周时期,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羌族和戎族,他们的社会分化与中原王朝通过征伐战争等措施推进其强势宗法化的传播和影响有关。在中原王朝强势化的作用下,包括羌族和戎族在内的周边地区少数民族接受华化(或汉化)已成为其社会发展的基本建势。 相似文献
29.
黄茂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12-17
[摘要]“戎亢”是甘南藏族自治州霍尔藏部落普遍存在的“公房”。它是当地藏族群众举行日常宗教活动、节日聚会、解决纠纷的场所。目前,麻当乡“戎亢”处于新旧建筑形式交融并存时期,本文拟通过分析“戎亢”的建筑文化内涵及公共空间意义,探讨“戎亢”与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契合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0.
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楚公逆编钟 ,对于研究周宣王时代的周楚关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对编钟内容进行了考释 ,并对周宣王时期的周、楚关系以及晋侯墓地出土楚公逆编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 ,认为是由于周宣王时方叔伐楚所得 ,后因晋侯伐戎有功 ,由周王室赐与晋穆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