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26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3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68篇 |
人才学 | 18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335篇 |
理论方法论 | 54篇 |
综合类 | 843篇 |
社会学 | 103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73篇 |
2014年 | 123篇 |
2013年 | 105篇 |
2012年 | 116篇 |
2011年 | 85篇 |
2010年 | 98篇 |
2009年 | 89篇 |
2008年 | 94篇 |
2007年 | 65篇 |
2006年 | 53篇 |
2005年 | 54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49篇 |
2002年 | 52篇 |
2001年 | 43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3年 | 7篇 |
1990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张正学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30-36
南杂剧是在以前的南北戏曲文化的土壤里孕育成长的,因此南杂剧在曲调体系、曲调运用、演出体制、剧本形式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以前南北戏曲文化的传统;但同时南杂剧在许多方面又有所发展与创新,这些发展与创新使南杂剧成为继南戏-传奇和元杂剧之后又一新的戏曲体制. 相似文献
102.
弋阳腔与板腔体戏曲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连生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8(2):40-42
弋阳腔最初为诗赞体戏曲。后接受佛教俗讲梵呗及说唱文学影响,在南诸宫调的直接推动下形成南戏声腔,变为联曲体戏曲。在这个过程中保留了诗赞体戏曲的若干因素,后来发展产生了滚调。又吸收弦乐,促成梆子腔及皮黄腔的产生,最终形成板腔体的戏曲音乐体制。 相似文献
103.
姚民治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4):31-33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小说,勃兴于康乾时期的古典戏曲艺术是其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为代表的古典戏剧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红楼梦>对戏剧活动的细致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典戏曲文化发展与传播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4.
古典戏曲文学的意境品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文铭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3):36-38
戏曲意境品赏是戏曲文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戏曲意境是情、景、事三者的统一,所以品赏抒情性意境离不开事、景、情,又以品味意境为最终目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赏戏曲意境,应侧重于引导他们品赏抒情性意境。通过品味,可以品出剧中人在特定场景中的特定心境,品出剧中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可以校正学生感受所得的粗浅印象,使之更接近作品形象的实际,还可以使作品之景、情与学生之情交融,使学生的感知不断趋于丰富、深入。 相似文献
105.
郭妍琳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58-60
中国传统戏曲在舞台空间的处理方式上有着独特的个性和优势 :( 1 )唱念做打的表演 ,创造了虚拟而多变的舞台空间 ,降低了观众对负空间即舞台背景和陪衬的要求 ;( 2 )演员的唱段、富于想像力的表演 ,能够巧妙地完成舞台上空间与时间的结合 ,并进入观众的内心感受世界 ,创造四维的心理时空 ;( 3)戏曲舞台的正负空间并非孤立和静止的 相似文献
106.
107.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19)
戏曲表演中唱、念、做、打充分表现了戏曲的形式,中国戏曲的重要特征就是程式化。戏曲程式化特点的集中体现主要的因素就是高度的技巧。戏曲表演的技巧体现了一个戏曲演员的艺术素养,其在塑造人物形象中是必要的手段。本文主要探讨了戏曲表演技巧的重要性、戏曲表演的艺术手段以及技与戏的辩证。 相似文献
108.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18)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孕育的独特艺术形式,它写意传神,虚拟夸张,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戏曲的人物造型是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元素,它的美学追求自然与戏曲的整体美学风格相一致,具有意象美、夸张美、形式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