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33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3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68篇 |
人才学 | 18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335篇 |
理论方法论 | 54篇 |
综合类 | 843篇 |
社会学 | 103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73篇 |
2014年 | 123篇 |
2013年 | 105篇 |
2012年 | 116篇 |
2011年 | 85篇 |
2010年 | 98篇 |
2009年 | 89篇 |
2008年 | 94篇 |
2007年 | 65篇 |
2006年 | 53篇 |
2005年 | 54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49篇 |
2002年 | 52篇 |
2001年 | 43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3年 | 7篇 |
1990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62.
取乐意识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一个重要特征。戏曲自其产生之初便与喜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凸显出强烈的取乐意识。戏曲中的喜剧,无论是以讽刺为主的作品,还是以娱乐调笑为目的的作品,诙谐机智、调笑取乐都是极其活跃的审美因素,富于取乐意识。戏曲中的悲剧,往往不是一悲到底,悲中有喜,悲喜交融,表现出喜剧性的取乐意识。“乐感文化”、民间立场、娱乐需要等因素是形成中国古典戏曲取乐意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3.
宋代的“润笔”与宋代文学的商品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霖认为,从经济生活的视角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是文学研究的基本路数,但过去被简单化、庸俗化了。今后的研究一是要与哲学、心理学、宗教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各种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结合起来,二是要与创作主体、文本、接受、传播等各个方向的研究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文学与经济关系的研究真正生动活泼、有声有色。王兆鹏认为,稿费作为一种创作目的而被追求时,能够刺激作家的创作欲望,促进文学的生产;当它作为一种额外的经济来源而补贴作家的生活时,它能够改善作家的生存条件,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创作风格。王毅指出,中国古代的通俗小说或生动地再现官商的暴虐,或写经商者不可避免的悲剧以及对于清官、天道的幼稚幻象,淋漓着古代中国皇权经济的血腥气。张兵认为,经济生活不仅对于戏曲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戏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可以扩大戏曲的表演领域、调动演员的积极性、促进戏曲艺术水平提高、影响观众的精神生活。李桂奎认为,应加强从文本内部研究经济对中国古代小说的作用,并重点分析了个体的经济生活——“财色”——对小说叙事结构的统筹与调控。 相似文献
64.
在中国古典戏曲描写中,咒语常出现在唱词和科白里。就形态上看,可分为自咒与他咒两种类型;就内涵上看则涉及爱情生活、巫术攻侵、战事、佛道文化等等方面。对这些咒语事象作民俗文化学角度的考察,探究它们的形式、内涵、源流、变化及其在其它文体文献中的反映,可以见出文学母题学的传承性意义,以及戏曲作品叙事单元模态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65.
统治与依附——中国古典戏曲中的两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戏曲中两性关系在新的视觉下的重新审视和评价,建立起对传统男权中心文化和文学观念的批判态度,从中认识作为人的女性的基本生存权利和存在价值如何被男权统治所抹煞和剥夺,理解在今天的社会变革中推翻几千年传统的男“主”女“仆”观念,倡导男女平等的艰难性与复杂性,进而提出未来社会实现男女互补互爱、和谐相处,共同建设人类美好家园的某些思考. 相似文献
66.
王凡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4):58-62
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投资拍摄、集中展现《水浒传》中“宋江杀惜”情节的影片《阎惜姣》一方面通过对阎婆惜追求真爱及其孝女形象的彰显重新塑造了这一特殊的女性人物;另一方面,影片又出色地发挥了戏曲唱段对于片中人物性格刻画的重要作用,从而既折射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对于《水浒传》人物精神内涵的特殊理解与诠释,亦体现出戏曲元素对于古典名著改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7.
摘要(Abstract):自大型原创舞剧《粉墨春秋》首演以来,得到业内外人士和观众的广泛好评。《粉墨春秋》的演出与制作以创新为主旨,突破了舞剧以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为线索的情节模式,有着以戏化舞的特点;同时它又将戏曲表演艺术融入到民族舞蹈的语汇之中,创造了独特新颖的舞蹈语汇;它的舞美设计把戏曲的综合性特点与时代风尚融为一体,使得此剧不仅演绎了戏剧人生的故事,还承载着戏曲绝技和民族精神。这种创新与探索,不仅有利于戏曲艺术的普及和传播,而且对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以及中国的文化艺术走出国门也起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8.
张晓刚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2):46-48
戏曲程式从对生活形象的提炼开始,到\"有意味的形式\"的形成,乃至走向中国艺术共通的虚实相生、飞舞生动的最高境界,有着自己独特的反映社会生活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69.
李大可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49-51,55
与王尔德的其它剧本如《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一个理想的丈夫》、《名叫埃纳斯特的重要性》等相比,以法文写成的剧本《莎乐美》显得极为与众不同。它更像一首抒情诗,其戏剧特征几乎被淡化到了极限。以下就该剧本的几个主要戏剧要素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70.
豫剧,是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分布广泛并且影响深远的戏曲剧种之一。早在2003年10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国务院于2006年5月把它收录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世代相传的创作和传承方式,豫剧作为河南省戏剧的一个代表剧种,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保护的范围,因而做好豫剧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则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