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5篇 |
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篇 |
民族学 | 8篇 |
人才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37篇 |
理论方法论 | 12篇 |
综合类 | 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刘文斌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11
孙星衍对<晏子春秋>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最早为<晏子春秋>文本作了注释;参与了<晏子春秋>几乎全部领域的学术论争;提出了<晏子春秋>成书于战国这一目前看来最正确的观点,为后来的<晏子春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2.
周世茂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2):83-85
辞书最忌错笔 ,错笔过多会给读者查阅造成许多障碍。从目录编纂角度 ,对《宋代官制辞典·索引》中的词目错笔做初步统计、校勘 ,以便于读者查阅 相似文献
53.
1756年,孔子第七十一世孙衍圣公孔昭焕向清政府提出废除“告子”从祀及裁撤孔府庙户的请求,却遭到乾隆皇帝严厉批评,甚至险些失去爵位,使孔府一时人心惶惶。通过此案件的分析,还原其来龙去脉后,可知孔昭焕请废告子从祀有其理论根据,并非不符礼制。但乾隆皇帝仍借庙户问题,严惩孔昭焕等人,并趁机收回孔府选任曲阜知县的人事权,借以打压孔府势力,贬低其道统地位,而清政府也借此以更好地维护自身在地方管理中的权威及其礼教上的正统地位。 相似文献
54.
55.
王晓初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25(1):11-13
“白马湖文学现象”应该是发源于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 ,形成于浙江上虞白马湖畔春晖中学一个独特的文化与文学的现象。在白马湖畔 ,不仅开始了这群 (同人 )作家的集体聚合 ,而且在与风光旖旎的湖光山水的融合中 ,形成了他们基本的文化个性与艺术风格。所以立足于上海立达学园与开明书店的教育探索和与文化传播的“立达派”“开明派”都只是这一文化和文学现象的延展与流衍。 相似文献
56.
卢茂君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3):52-54
非洲戏剧按地域区划由以埃及为中心的北非阿拉伯戏剧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戏剧两种不同质的分支组成,但其间既有共通的口承传统,亦有相类的译介移植、从习因袭欧洲戏剧的起步经历。北非戏剧伴随民族意识的觉醒而兴起,在反殖斗争中发展繁荣,涌现了台木尔、邵基和陶菲格·哈基姆等具有世界影响的剧作家;黑非洲戏剧在民族解放运动中长足进步,辐射范围广泛,突出显现着"黑人特性",形成了鲜明的区域性特征。索因卡的创作成就代表着黑非洲戏剧艺术成熟发展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57.
58.
刘晓玉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0-114
明清之际的律宗中兴始自古心律师。古心之后弘戒弟子不断开衍分化,因嗣法弟子弘化道场的不同,在律门内形成了诸多法系传承。伴随着个别法系的发展壮大,法系间逐渐产生了宗门正统之争。尽管该宗在戒律学思想上建树不丰,未能真正上溯唐宋南山宗风,但其特重传戒,以戒弘律的行谊,以及对中国佛教传戒制度的改革,则使佛教授戒之仪制得以存留。 相似文献
59.
万方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93-102
在中国历史上,作为孔子故里的山东曲阜一直被视为“圣地”,受到了来华西人的极大关注。自近代《天津条约》允许西人进入中国内陆开始,越来越多的来华西人来到曲阜,近距离观察和拜见孔氏家族后裔衍圣公。近代西人眼中的衍圣公形象既具有强烈的东方性,又具有强烈的西方性。双方在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特定地点所展开的面对面接触,丰富了西方人原本只停留在书本中对于孔氏家族及后裔的认知,促进了他们的认知从想象层面到实际接触体验的转变。来华西人对衍圣公的形象建构,随着历史演变出现了阶段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0.
伏涛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
由于受到乾嘉考据学风、所处学术环境的影响,加上自身兴趣爱好等原因,颇具诗歌天赋的孙星衍由诗歌创作转向考据之学。因为知识结构的影响、人生目标的转变以及考据思维的渗透,其诗歌内容、风格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已见学人之诗之端倪。对此有所认识不仅有益于了解学人之诗的成因,而且有利于解读孙氏之诗,对促进常州诗派、常州学派等的研究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