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82篇
理论方法论   64篇
综合类   692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针对我国当前文学批评界对西方文论绍介的过度张扬和昙花一现的弊病 ,文章认为 :这是批评主体思维方法的辩证、理性批判精神的欠缺所导致 ,因此 ,建构一个辩证的科学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尤为迫切 ,文章提出思辨性与民族文化底蕴是其两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2.
时过年关.一年度文坛的风流云变到了封盘收摊的阶段。捧的自然已捧得锣鼓喧天,骂的也早已骂个喋喋不休.大有论定盖棺之势。对于又遭新捧的文坛老明星莫言、贾平凹们,这一半年间创作上的新作为。笔者还了解得不够具体深入,因此也就暂无意见可表。对于过去这一年里招了许多厉声贬斥的几  相似文献   
103.
20世纪,关于中国文学批评萌芽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对中国文学批评之萌芽都存在不同的认识:主要有《易经》说、《诗经》说、春秋战国说、两汉说等。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判断标准的不同、意识形态以及研究方法之影响:  相似文献   
104.
小说《那儿》发表以来,学术界的讨论持续至今.且不论作品写得如何,单看这篇小说发表的过程、评论文章和评论涉及的庞杂话题,牵扯到的都是这些学科乃至社会生活本身的前沿和热点,但并不全是新问题,而是始终困扰历史的众多歧见.文学批评不是仅仅为了表达批评家的政治立场或社会构想,而且要对写作实践及其得失提供必要的参照与借镜;写作者应把前面几代人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书写传统包容进来,在接受传统压力并和历史实践相呼应的同时,找到属于这个时代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发言方式.  相似文献   
105.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著作的编撰,在"文学批评"概念界定方面逐渐从广义走向狭义,批评内在质素逐渐受到重视;在"现代"的时间界定问题上,上下限不断延伸,反映出编撰者对文学批评自身现代性认识的加深;在"现代史"内部的历史分期方面,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时期观念,但各著作对不同时期的定位又有认识角度的差别;史料的梳理、整合具有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单一走向丰富的趋势,彰显出"论"史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6.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美国文学明显是以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男性、东部作家为主流,弱势族裔作家常常充当象征性的点缀.这种情况一直到80年代才渐有改观,特别是从性别和族裔的角度对美国文学的重新观照使美国文学与文化的范畴更为宽广.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的种族歧视采取的是一种性别的形式,无论是华裔男性之女性化还是华裔女性之异国情调一直是华裔难以摆脱的刻板形象,从社会性别身份的视角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和思考也因此具有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7.
文学批评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同时它又在文学研究中最直面鲜活的文学现实,这样,传统的稳定性和现实的变动不居就形成了矛盾.文学批评在这种变化面前,就只有在坚守自己审视文学状况这样的基点上.调整自身认识文学的规程.在这一调整中,以经典作品作为价值引导的批评模式受到了冲击,于是一种"后经典"形态的文学批评模式应运而生.在"后经典"形态的批评中,批评的追求目标、关注对象、话语方式、叙事体系等都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08.
关于文学批评研究的起点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文学批评问题的致思方法 ,过去我们习惯于先验地设定文学批评有一个抽象的本质 ,把研究的过程作为接近和揭示这一本质的过程。但这种先验的形而上学本质论常常把研究引向对现象界存在的具体事物的抽象规定上 ,力图由此找到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抽象本质。事实证明 ,这种致思方式难以达到对感性存在于现实之中的文学批评现象的理解。因此 ,必须将此问题的提问的方式由文学批评是什么 ,转向文学批评是如何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9.
文学批评中的权威性不仅是一个较难把握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每一位批评者都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从存在方式上看,文学批评的权威属于观念形态。从质上来看,至少涉及到两个因素:一是对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一是对审美感受的反省能力;从量的方面来看,文学批评的权威指的是批评的普泛性,即它的影响范围与程度。但在实际批评中,常常会出现许多伪权威现象,其原因主要在于批评者不能理解文学批评权威中质的方面的主导地位,结果造成了批评的虚浮无力,这种情况值得警惕。  相似文献   
110.
在中国的古代 ,不同的时期和社会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环境。面对既定的现实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应对 ,从而呈现出一个发展的动态过程。从魏晋以来的作者型批评家到明中叶出现的职业批评家 ,直至近代的学者型批评家 ,以及贯穿始终但常不被论及的读者型批评家 ,各类文学批评家因其主客观条件的不同 ,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各有特长和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