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24篇 |
免费 | 26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篇 |
民族学 | 6篇 |
人才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483篇 |
理论方法论 | 64篇 |
综合类 | 694篇 |
社会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52篇 |
2013年 | 49篇 |
2012年 | 81篇 |
2011年 | 115篇 |
2010年 | 101篇 |
2009年 | 86篇 |
2008年 | 81篇 |
2007年 | 70篇 |
2006年 | 84篇 |
2005年 | 88篇 |
2004年 | 54篇 |
2003年 | 53篇 |
2002年 | 44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政治追求是贯穿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进程的一条鲜明线索.茅盾一生的文学批评活动恰好提供了中国现代"主流"批评生成演化的个人证词.在文学与政治、个人与集体、权力意志与个人思考之间,茅盾一直处在不断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中,他的批评成果不仅表现了一代知识分子不断选择、不断徘徊、不断矛盾的心路历程,也显现了"主流"批评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42.
陈石军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4):144-144
<新世纪文论>(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余三定等七位文艺批评者2003年至2006年问公开发表论文的一个合集.论文集展示了各位论者不同的学术个性,从研究题材到话语方式都各异其趣,体现出每位专家的个人风格.但是,来自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文艺学学科的这个团队,又表现出明显的群体风格,即紧跟时代步伐,将研究内容主要放在当代,同时,又以高屋建瓴的学术史眼光俯视当下,"当代学术史"研究成为本书贯穿始终的一根主线. 相似文献
43.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概念.王国维主要是从创作的角度谈"隔"与"不隔".其实,从文学创作、文学翻译、文学批评角度看,都存在着"隔"与"不隔".值得注意的是,对文学活动中"隔"与"不隔"的态度却迥然不同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都提倡和追求"不隔".作家在创作时,追求一种历历在目的清晰表现,翻译家在翻译时,也力求忠实原作,与原著在风格、语调上保持一致.而在文学批评中,批评家并不担心"隔",并在一定程度上倡导着文学批评"隔"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4.
王济远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24(1):13-15
王纪人从历时性着眼,从发展和解决文论的现代性出发,指出文学-文化分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于文学是文化中的意义载体,是对世界的阐述的再阐述、解释的再解释;杨文虎认为文学发展经历了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过程,并指出在文学研究中将文化批判与新的启蒙话语结合时,应注意不能让渡自由的权利;陈伟则对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作了重新界定,并指出精英文化是古典社会形态下的特有产物,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立足,而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又常是互相溶合的;李平从认识论角度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区分为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并从多个层面阐述了"文化研究"热的现实依据;贾明认为文化批评并非传统文化自然进化的表现,而是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当代文化的后现代景观,全球化的语境将会日益加强;张景兰认为文学的文化批评启发我们从文化系统与文学文本的关系中去对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等作深层次的理论思考,而生态哲学与生态文艺学的提出与引进则更具价值重建的意义;王济远认为文化研究的首要价值是对时代社会的介入与关注,并特别强调了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不同区域的语境差异与多元取向.筱嘉则对全球化与现代性、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分共知识分子与"绿色人生"等问题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45.
一一位笃信进化论的智者说:人是环境的动物。初次听到这句话我颇不以为然,如今我三十五岁,已经全面进入社会生活的轨道,方知此话不谬。我叫乔冠军,脑瓜灵活,思维敏捷,虽拥有博士学位,却学会了盘龙卧虎的隐忍之术,扑下身子猛干加 相似文献
46.
打工诗人的写作在当前正面临着新变的可能,写作时空场的“智性”偏转构成了转变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打工诗人追求“智性”维度的诗歌,与写作的“现代性”诉求达成了内在的统一,演变的“时间场”以其鲜明的“智性”表达构筑了新的写作装置;另一方面,标签化命名为打工诗人的写作带来极大的掣肘力,“智性”的转变则成了他们突破空间限制的重要策略,由此建构出了“智性”的写作空间场。但这种转变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焦虑性,具体表现为因写作功利性的增加所造成的思维的“不自主性”,以及因迎合批评家们的审美趣味所带来的“失语化”危机。 相似文献
47.
廖四平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
简要地考察了弗洛伊德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里的传播概况和中国现代文坛上对弗洛伊德的接受状况 ,从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弗洛伊德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8.
杨杰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针对我国当前文学批评界对西方文论绍介的过度张扬和昙花一现的弊病 ,文章认为 :这是批评主体思维方法的辩证、理性批判精神的欠缺所导致 ,因此 ,建构一个辩证的科学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尤为迫切 ,文章提出思辨性与民族文化底蕴是其两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9.
时过年关.一年度文坛的风流云变到了封盘收摊的阶段。捧的自然已捧得锣鼓喧天,骂的也早已骂个喋喋不休.大有论定盖棺之势。对于又遭新捧的文坛老明星莫言、贾平凹们,这一半年间创作上的新作为。笔者还了解得不够具体深入,因此也就暂无意见可表。对于过去这一年里招了许多厉声贬斥的几 相似文献
50.
谭德兴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5):127-133
20世纪,关于中国文学批评萌芽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对中国文学批评之萌芽都存在不同的认识:主要有《易经》说、《诗经》说、春秋战国说、两汉说等。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判断标准的不同、意识形态以及研究方法之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