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4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中国古代文论中与"文类"意义相近的是"文体"概念,主要是指体裁、体例、体式,属于文学形式范畴。"新批评派"等对"文类"概念作了形式主义的理解。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提出了"文类批评"的概念,力图扭转传统文类概念的形式主义倾向,而代之以历史主义的文类概念。乔纳森·卡勒开了将"理论"称为"文类"的先例,它不是指文学形式层面上的体裁格式,也不是指文学内容层面上的题材和主题,而是指"后学"的各种新潮学说或流派,从而将文化政治问题推进了当今的学术视野,这就将"文类"概念大大扩充了。文类理论从形式主义走向历史主义的后现代转折与当今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密切相关,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为文类理论的新变提供了终极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72.
陈寅恪先生专治史学,兼及语言、宗教、文学等多种学科,在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方面并元特别系统的论述,偶尔强调影响研究的学理性,并与文化研究相联。但寥寥数语,却极为睿智与深入。在具体研究实践中,陈先生擅长佛教对中国文学影响关系的研究,并与历史、语言学等互相发明。探幽烛微、多所新见。  相似文献   
73.
发展现代杂文,关系到中国文学对自由精神的坚守和对正义的担当。作为一个文类,现代杂文在“五四”时期就获得了合法性地位,但经历了文学“一体化”的规约后,杂文创作逐渐走向式微。当前要恢复这一文类的活力,必须摒除各种实用主义误读以及“文学性”权力话语的挤压。  相似文献   
74.
所有的叙事作品都有一个叙述人,有一个叙述人在读者和故事之间发挥作用,这是叙事作品的文类特征.传统上叙述人往往被等同于作者,建构论意义观确立之后,文学语言本身的建构或读者对文学对象的建构受到重视,文本同作者的关系便分离开来.文本内的叙述人不等于文本外的历史作者,已成为广泛的共识.但是,叙述人与作者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德语叙事批评界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出现了"小说精神"、"叙述功能"等概念.本文旨在对德语叙事批评中的叙述人概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75.
字文所安教授10年前出版的《中国文学思想渎本》(Readings in Chinese Liteirary Thought,哈佛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最近有了精心译成的中文本《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月版)。它选译了从《尚书》、《论语》等早  相似文献   
76.
中国古代的两种小说概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古代实际上同时存在着两种小说概念 ,一为广义的小说概念 ,原本只是一个普通语词 ,统称那些不合经艺大道之说 ,也是一个批评术语 ,具有价值评判的色彩。另一种是狭义的小说概念 ,它从《七略》 (《汉志》)著录小说家开始 ,成为一种特殊的文类。唐代以前文献中出现的“小说”一词主要是广义概念的运用 ,唐宋以后两种小说概念往往同时并用 ,直到清末  相似文献   
77.
本文为作者承担的"中国宗教文学史"编纂子项目"中国汉语伊斯兰教文学史"(暂名)的总体设计思路与框架。汉语伊斯兰教文学指的是中国内地使用汉语的穆斯林所创作的以汉语文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及在其宗教实践活动中产生和使用的文学作品,具有文化互融性、本土化程度不高以及综合使用多种语文等特点。几乎与中国内地伊斯兰教的发展同步,汉语伊斯兰教文学经历了唐至明中前期的移植萌芽期、明中晚期至清末的繁荣鼎盛期、清末至民国的现代转型期、从建国至今的当代发展期。在汉语伊斯兰教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陆续出现了碑铭文学、汉文译著、《古兰经》汉译、苏非文学、诵念文学、劝教歌谣、楹联匾额文学、史传与游记文学、报刊文学、当代作家文学等重要类别。  相似文献   
78.
前柏拉图时期文类问题探讨的历史语境呈现出鲜明的杂糅浑整性,自觉独立性不足.文类理论的发生发展与丰富繁盛的文学创作、与日常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具体理论观点和资源表现为:类型划分上提出了“有益的艺术”、“快感的艺术”、“兼具有益和快感的艺术”,自由艺术与辅助性艺术以及“主体说”、“客体说”、“主-客体说”;并从中寓有“诗高于画”、“乐高于诗”以及人相美丑、模仿对象好坏、是否形成审美幻觉等决定作品优劣高低的文类等级观念.在文类发生起源观上主张神赋说,并由此进一步引申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的关乎文学创作中文类兼善与偏长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79.
 诗歌叙事学作为跨文类的叙事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如何既考虑诗歌叙事学与叙事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又将其与后者加以区隔,关涉前者的研究对象,也关涉其研究方法。国外叙事学界的研究较为明确地强调抒情诗的叙事学研究,从西方传统的抒情文学、叙事文学、戏剧文学的文类区分中突出其跨学科性质。从构建诗歌叙事学的理论,形成这一学科分支,并开展有效的实践来看,诗歌叙事学应以抒情诗为主要对象,这样,有利于彰显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并从一个新的角度展开富于成效的研究;与此同时,在以抒情诗为主的前提下,也可从“诗歌”这一文类角度展开相关的叙事学研究,包括诗歌叙事学研究,探讨在不同文类中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80.
口头传统史诗的内涵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后半叶起,随着人类学和民俗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世界各地的当代社会中发现了大量的口头传统史诗,这些新材料的发现促使史诗研究者从东西方文明对话和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反思史诗观念.它涉及史诗的口头创编和演述,涉及到史诗搜集、整理、适译和出版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逐渐成为民俗学的热点问题.中国史诗研究者一直关注史诗的社会文化内容、历史渊源、流传地域和共享族群等问题,关于史诗文类特征、流布和传承特点、说唱艺人和仪式语境、特定集团的文化认同等,也逐渐构成了今天的史诗研究者主要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