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4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国古代文论中与"文类"意义相近的是"文体"概念,主要是指体裁、体例、体式,属于文学形式范畴。"新批评派"等对"文类"概念作了形式主义的理解。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提出了"文类批评"的概念,力图扭转传统文类概念的形式主义倾向,而代之以历史主义的文类概念。乔纳森·卡勒开了将"理论"称为"文类"的先例,它不是指文学形式层面上的体裁格式,也不是指文学内容层面上的题材和主题,而是指"后学"的各种新潮学说或流派,从而将文化政治问题推进了当今的学术视野,这就将"文类"概念大大扩充了。文类理论从形式主义走向历史主义的后现代转折与当今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密切相关,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为文类理论的新变提供了终极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92.
海外"中国抒情传统"命题经过广泛讨论衍变至今,部分论述逐渐显现出对古典文体功能观念定位的偏失和文体阐释范围的过度扩张,造成了论者内部的相互抵牾,从而导致论述上的内在不稳定性。以王德威为代表的当今汉学界,将中国古典文体论的"兴""怨"概念简单等同对应于西方的"权力反抗""启蒙革命""个人集体"等意识形态内容,仅看到了"个人之情"或个体与外界的紧张关系,使抒情本身工具化为一种政治性的对抗姿态,遮蔽了作为传统之另一面向的"相与之情"这一公共性情感维度,暴露了海外抒情传统论述在古典精神承接上的简单化与偏狭性。这也提醒我们,在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的现代转化和现实继承方面,不能简单地"以西律中",也不可盲目地"以中律西",而应格物致知,中西融通,力求中国传统诗学资源的现代性阐释与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93.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过程中,散文的"纯"化是一个"杂""纯"交织并相互伴随的复杂过程,即便是在1930年代及以后纯散文的文学观念凸显后,"杂"散文依然存在且永远存在,这是异于诗或小说的。散文的"纯"化有"无意"与"有意"的两途。散文的"窄化"与"缩拢"使得散文文体自然地生长与凝聚着其作为一种文学文体本身所具有的一切本体性的审美特征,向着纯散文飞升。而散文文体的"母体性"与"缩拢"性又意味着散文的宽与窄,大与小。仔细考辨纯散文观念渊源流转过程对散文文体本质性的认识及突破散文研究的瓶颈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94.
代绪宇  王珂 《南都学坛》2003,23(1):80-85
世界散文诗已经有了 1 5 0年历史 ,对散文诗进行文类研究 ,不难发现散文诗已经成熟为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由于散文诗文体的易变性 ,散文诗被认为是诗或者散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散文诗文体的稳定性确定了它的文体独立性。中国散文诗创作和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都源于没有确立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文类  相似文献   
95.
王希明 《理论界》2014,(10):143-147
《剑桥中国文学史》的定位是非学术性的面向普通读者的畅销书,其独特的分期方法固然是对欧美汉学传统上以文类为分类依据的反拨,更是对市场及潜在读者的迎合。从其实际的操作看,主编所宣称的文学文化史的观念,在具体的分期中并没有得到彻底贯彻。由于各个时段的不同特点,也由于参编者各自的学术专长及风格不同,因而分期方式也各不相同,这使得全书颇为杂乱。即使如此,这部来自域外的著作以其不同的视角对学界仍旧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6.
新诗诗体建设散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新诗诗体建设,"重建诗体"中"重建"二字并不确切,容易引起误解,新诗诗体建设不是古体诗的再现,也不是现有诗体推倒重来,目前尚提不出一个理想方案,不必在这方面去限制诗人,应在实践中自然形成或形不成.新诗应建立常规诗体,强化诗人的诗体意识及文体意识,通过改良方式来重建新诗.要重构一种历史诗学,据此讨论诗学文类内部现代化运动的复杂关系,重建"歌"与"诗"的关系建构.  相似文献   
97.
文类界限的辩证特征与文学理论的诸多维度息息相关。文类界限与文学接受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作品归属文类的确定是文学接受顺利完成的首要条件之一;文学接受者内化的文类传统对文学接受会形成良性的审美张力场,有助于增强审美感受;文学接受对文类界限的特征具有某种程度的决定作用。文类界限与文学批评的关系表现为:清醒的文类意识是开展有效文学批评的必然要求;文类界限决定着文学批评结论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张力关系;文类界限的态度取决于文学批评的实际目的。以文律曲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亲自实践并成功演示了文类界限不离的一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样例之一;同时,以文律曲对文类界限的态度及其对戏曲创作、审美等方面的不利影响也必须要进行认真批判。  相似文献   
98.
裘白莲  占慧芳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6):115-116,114
本文旨在对翻译批评理论做一个梳理,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
邓伟 《船山学刊》2009,(3):162-165
林纾古文在“魏晋文”与五四现代白话文的挤压之下,不断调试自己的定位,从而与桐城派古文越走越近。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下。林纾发展了对古文文体的认识,将“古文”归于“文艺中之一”。并在观念上构想了一种由古文支配下形成的艺术的白话。在中国既有文学文类系统裂变的时代背景之下.林纾的“林译小说”、古文长篇小说、白话诗的创制,不失为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现代转型期间的重要实验。  相似文献   
100.
文类是文学理论的古老范畴之一,也是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20世纪西方的文类研究,建基于从古希腊罗马到浪漫主义的漫长时期的文类理论传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前30年为重生期,40~70年代为巩固发展期,80年代至今为转折期。文类研究方兴未艾,前景广阔。对20世纪西方文类研究的回顾与综述,指明了未来文类研究的方向,必将推动文类研究在新世纪迈上更高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