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5篇
社会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1.
《文选.序》中"盖欲兼功太半难矣"一句学界多存歧见。从歧见句中的相关语词在《文选》和与《文选》成书时代大致相同的《全梁文》中的共时分布及其在《十三经》和《二十四史》等文献中的历时分布情况来看,南朝梁时期"太半"是一个数词,其义是"大半"。《文选.序》中的"太半"指的是"大半典籍"。"难"是述语动词。歧见句的合理断句是"盖欲兼功太半,难矣。"  相似文献   
12.
上海古籍出版社据经韵楼藏版缩印的《说文解字注》 ,无论是编写质量 ,还是装帧设计 ,都堪称该书几种影印本中最好的一种。该本在出版时对全书作了圈点断句 ,便于初学。自 1 981年出版第 1版到现在 ,将近 2 0年。其间经过多次重印 ,一次改版 ,总印数多达数十万册 ,影响深远。在充分肯定其断句工作的同时 ,主要指出了第 2版中存在的数十条断句疏误 ,并逐一作了说明和引证。  相似文献   
13.
14.
《水浒传》是汉语史研究中的重要语料。目前通行的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中,对“一VV”的断句上都还存在不一致之处。在整理出版的近代白话小说中,对“一VV”的断句亦多有不一致之处。本文就这一问题结合汉语史和现代汉语的相关现象进行对比考察和分析,以期对近代白话小说中的“一VV”断句能做到准确、一致。  相似文献   
15.
《礼记·学记》中的“大学之教”部分,各家在断句和注解方面都存在歧见。对于任何文献而言,其语言必定刻有其所处时代的烙印,对其作语言层面的分析不能离开其所处历史时期的语言面貌。据此,以《礼记》、《孟子》和《春秋繁露》为语料,结合《礼记·学记》的内容和篇章结构特点对该句作出重新标注,可使各家的对错得失得到一个较为公正的评判。  相似文献   
16.
《大正藏》断句首创与致误条陈--以《出曜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正新修大藏经>首创大藏断句之例,有便研读,但断句时有失误.本文以这一问题比较典型、语言研究价值较高的<出曜经>为例,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条目,按"不明词义"、"不明语法关系"、"不明句式"等致误原因分类条陈,在分析具体致误原因后加以纠正,然后总结给古籍文献断句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7.
李布青先生编著的《金瓶梅俚语俗谚》一书 ,曾引起学界的注意。披阅之余 ,觉仍有疑义 ,如“割股的也不知 ,捻香的也不知”、“水米不打牙”等有望文生义之嫌。断句也有可商榷之处 ,如“没时运的人儿———漫地里栽桑”、“睡里梦里 ,要知山下路”等。另外关于俗语的界定也有不准确的地方 ,如把“说出来的话 ,灰人的心”等不成其为俗语的词条列入。  相似文献   
18.
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的标点历来纷坛不同,莫衷一是。本文以诗歌内在情思为依据,以诗人创作实践为佐证,以诗体渊源为参照,对它进行了新的断句分解,以深入认识这第一首文人七言诗的艺术特色,及曹丕在诗歌创体方面的可贵贡献。  相似文献   
19.
孔令刚 《中州学刊》2012,(2):177-179
奎章阁本《文选》是秀州本的翻刻本,而秀州本又是五臣注在前、李善注在后的六家本的祖本,那么两者以五臣注为主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为文本下注选择断句时,奎章阁本却没有遵循这一要求,依从李善注处与依从五臣注处大致相当,而更为甚者,为了依从李善注,不惜破坏五臣注原貌,对五臣注进行了拆分;却没有为了依从五臣注而拆分李善注的情况。这表明奎章阁本在断句下注时有着自己的特殊体例。  相似文献   
20.
曹丕的七言诗《燕歌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既继承了传统,又刚刚显露出创新意识的歌体的"遗响"。其近源来自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的三句体式,其创新来自曹丕对诗体规模的扩张,也就是叠加。三句体诗歌是一种基本的诗歌体式,魏文帝曹丕的两首《燕歌行》均属三句体诗歌。在以"永明体"为先声的近体诗出现之前,中国早期诗歌有着各种自由活泼的体式,三句体诗歌普遍存在于古中国各地,而且形式多样,分布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