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7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5篇 |
人才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65篇 |
理论方法论 | 11篇 |
综合类 | 105篇 |
社会学 | 18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61.
一种新媒介的出现,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写道。从电视到互联网、从PC到手机、从微博到微信,每一次的媒介变革都带来了一场营销革命。网络直播又能火多久呢? 相似文献
62.
63.
新媒介环境下传媒与青少年社会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十几年来国内有关传媒与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的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归纳出研究现状和特点:网络和电视等电子媒介是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集中于社会化的结果,缺乏对于青少年的认知机制如何影响其处理传媒的信息的过程研究;研究对象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且概念使用混乱;研究方法日趋多样,但缺乏大型、系统的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64.
媒介对文化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建构力。当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主导性媒介更易为电子媒介之后,媒介所产生的文化冲击力更是空前强大。从经验生活层面看,电子媒介构成了当代人最基本的呼吸材料和生存氛围,衣食住行、工作休闲等社会生活各领域都谦恭地接受了媒介的改造,日常生活秩序越来越成为一种经由电子传播和中介的新秩序。从社会形态角度看,电子媒介促成了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社会转型。从文化属性角度而言,传统基于印刷媒介的文化形态慢慢转向一种新的依赖于电子媒介的文化形态,文化由此走向了后现代的发展历程。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文化观念,如真实观、伦理观、宗教观、审美观等与传统观念之间出现了难以想像的巨大裂痕。 相似文献
65.
新媒介时代为信息传播、人际互动和社会秩序运行拓展了新兴的空间与即时性互动场域,同时也对当前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大共识形成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从深度媒介化视域下的现实困境逻辑出发回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以必须;从媒介和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回答新媒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以可能;从实践逻辑出发回应新媒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以可为,以这三重递进思路探析新媒介视域下凝心聚力的困境、转化与破局。为此,落实新媒介平台价值导向与大局观,坚守社会责任底线;着力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培育独立思考的理性现代公民;以主流声音抢占大众的意识阵地,塑造生动活泼的媒介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66.
针对网络教育遭遇"霜冻"的原因,从客观和主观的角度对网络教育的发展和遭遇的困难进行分析,同时从新媒介带来的应改变而未改变的思维模式对网络教育的影响也做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67.
随着腐败犯罪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大学生清廉感知水平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反腐新闻是大学生清廉感知的重要信息来源,新媒介已成为大学生接触反腐新闻的首要渠道。从反腐新闻媒介传播视角来对大学生清廉感知水平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反腐新闻的议题内容、情绪表达、价值立场和评价导向等议程设置对大学生群体清廉感知水平具有多重影响。大学生的清廉感知水平是反腐新闻媒介传播过程中信息认知机制、情感认同机制、价值共识机制和行为决策机制共同作用的综合呈现。提升大学生清廉感知水平,培养知行合一的新时代廉洁大学生群体,需要以优化反腐新闻议程设置为切入点,通过优化反腐新闻内容呈现以提升廉洁认知能力、强化反腐新闻积极情感表达以培养廉洁情感共鸣、传播反腐主流价值观念以强化廉洁意志认同、营造风清气正的反腐舆论场域以推动廉洁践行等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68.
69.
周萍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0-78
"新言语行为分析理论"指出任何言语行为都是说和听的互动过程。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不仅仅要注意"我们"说话者是如何表达的,还要看"海外"接受者如何接受和评论的。在西方网络媒体中,一篇关于中国的报道往往会引发网络言语社区的一个"评论群"。对于此类群体性"接受-评论-讨论"言语活动,传播学的方法与传统语法学、语篇学分析力不从心。本文通过剖析语篇、"超文本"、"互文性"和"修辞结构(RST)"理论在这类群体性言语活动研究上的可能和局限,提出了"超语篇"结构分析。通过对"超语篇"进行定义、特征描写、展示研究方法等,可以为西方网络新闻中中国国家形象研究开辟新路径。 相似文献
70.
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方法,以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的少数民族预科生的预科教育为个案,从日常生活方面展现少数民族学生的公民行为(实践行动、公民参与)及其实践方式(社团活动、新媒介使用),并试图从公民行为实践中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身份建构的过程与趋势,认为公民身份和公民意识的获得将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与现代社会融合等方面的思考和行动。 相似文献